在云南省武定縣貓街鎮咪三咱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彝族服飾傳承人普玉珍,正以一根繡針、一縷絲線,勾勒著彝族刺繡的傳承之路。
普玉珍的家鄉有著深厚的刺繡傳統,兒時的她,常被奶奶在院子里飛針走線的身影吸引,三歲便跟著奶奶穿針引線,稍大些就開始學習設計圖案、搭配色彩。這份熱愛,讓她在1982年勇敢地開了自己的彝繡店。起初,店里只有她和幾個姐妹,憑借著精美的繡品和漂亮的彝族服飾,小店漸漸在當地有了名氣,訂單越來越多。
但普玉珍卻察覺到危機,村里會刺繡的人越來越少,為了不讓這門古老技藝失傳,她毅然踏上培訓之路。一開始,四處找學徒的她被當成騙子,好在有一起刺繡的繡娘幫忙介紹,才慢慢有了學員。為了讓繡娘有收入,能安心刺繡,在武定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普玉珍又辦起雄冠彝繡廠,接訂單分給繡娘。如今,她培訓的繡娘超1萬人,長期合作的繡娘達1000多人,繡娘年均收入3000多元,真正實現了“帶著娃、繡著花、養好家”。
普玉珍的故事,是武定縣非遺傳承與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中共武定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曉萍介紹,武定歷史文化悠久,民族眾多,留下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涵蓋文學、藝術、音樂、技藝等多個領域。武定縣非常珍視這些文化遺產瑰寶,既注重傳承保護,也抓好“活態化”開發利用。

在非遺保護傳承上,武定縣全面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對非遺項目分類制定保護規劃,深入挖掘整理。目前,武定已擁有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3項、州級14項、縣級54項。同時,積極推動非遺進校園、進社區,在學校開設培訓班、融入課間操,在社區舉辦活動,讓非遺走進大眾生活。
人才是傳承的核心。武定縣出臺并實施相關管理辦法,大力培養和扶持非遺傳承人。目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40人,按照不同級別給予相應的傳承補助經費,還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設立專家工作室,鼓勵年輕人投身非遺傳承。
在開發利用方面,武定縣堅持創新發展,充分挖掘非遺的文化和經濟價值,彝族刺繡便是典型代表。武定縣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扶持政策,探索出“新時代文明實踐+企業(經營戶)+彝繡協會+繡娘”的融合發展模式。2024年,彝繡總產值3100余萬元,增加值2050萬元,繡娘人均增收3200余元,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李曉萍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武定的寶貴財富,未來,武定縣將持續加大保護傳承力度,創新開發利用,讓武定非遺綻放更耀眼的光芒,續寫文化傳承與發展的精彩篇章。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 記者 李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