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武定縣以舉辦彝族火把節為契機,精心策劃并實施了為期一個月的系列主題活動。本屆火把節突破傳統節慶模式,創新構建“文化活態傳承、民族深度交融、發展成果共享、精神共同體鑄牢”的實踐路徑,將民族傳統節慶成功轉化為深化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載體和生動課堂。

激活非遺基因,構建民族文化傳承新模式
在2025年武定火把節祭火大典儀式上,鉆木取火的完整復原震撼上演,在畢摩的祈福聲中,千年鉆木取火儀式重燃的火焰點燃了數萬支火把。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白路鎮火把節熱烈氛圍中,一場精彩的彝族刺繡比賽拉開帷幕,60余名繡娘以針為筆、以線為墨,在方寸繡布間勾勒出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為火把節增添了一抹絢麗的色彩。千人跌腳舞創造符號性交融場景,不同語言、服飾的人群踏出同一節奏,生動演繹著“萬人同心舞,一步一交融”的盛景。

創新交融場景,打造民族交往實踐樣本
民俗競技場成為跨民族協作的熔爐,射弩比賽中苗族選手箭無虛發,高蹺競速里彝族與漢族青年你追我趕,籃球場上多民族戰隊并肩拼搏。在歡聲笑語中,“云潤筑夢·情暖白路‘激勵+’‘樹美+’”工作推進暨表揚大會同步進行,白路鎮在火把節活動現場,表彰獎勵勵志學生40名、支持教育家庭40戶、最美家庭40戶、自力更生家庭40戶和民族團結家庭40戶,發放獎勵資金4萬元,榜樣引領深化民族團結、自強互助的價值認同。

文旅融合賦能,筑牢共同發展根基
當文化魅力轉化為經濟動能,民族團結便有了更堅實的根基。昆明南屏街的“壯雞野生菌美食季”提前點燃火把節消費熱情,武定壯雞、野生菌、彝繡文創通過消費券派發走進城市家庭,美食帶動跨區域流動。濕地公園、喜市街、星光夜市匯聚56個民族美食攤位,羊湯鍋日均消耗活羊百余頭,夜間經濟構建共富場景。創新“體育+文化”模式,火把節期間,第二屆WDF職業格斗賽在武定縣體育館舉辦,吸引了來自泰國、俄羅斯以及昆明、山東等地的國內外職業拳手和民間武術愛好者同臺競技,讓火把精神成為跨文明交流的媒介。

升華精神內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武定火把節的深層價值,在于將民族文化符號升華為中華民族共享的精神圖騰。在各鄉鎮火把節活動閉幕式上,當《繡花姑娘》《蘆笙炫舞》等各族舞蹈謝幕,全場齊唱《愛我中華》的聲浪直抵云霄,這種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的情感遞進,在藝術展演中凝聚情感共識。昆明長水機場的“大美武定”攝影展、南屏街非遺歌舞快閃,使武定火把節影響力突破地域限制。縣長沈海燕“熱辣滾燙的火把之夜”邀約,通過媒體傳向全國,吸引游客從“看客”變為“參與者”。從鉆木取火儀式中對自然的敬畏,到格斗賽中“公平競技”的現代規則,火把節在守正創新中構建起傳統與現代的價值公約數——中華民族共同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