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漫過發窩鄉的山梁時,我總會想起初到阿慶爭村委會的那個清晨。不覺間,根據縣委、縣公安局黨委的安排我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到武定縣發窩鄉阿慶爭村委會駐村已有三年。阿慶爭駐村工作隊朝著“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方向,想盡一切辦法融入村民,從熟悉村情、民情,掌握鄉級、村級工作內容和工作模式入手,到走村入戶、找準一切時機與群眾見面、對話、嘮家常。如今,駐村工作正“漸入佳境”,在田埂地頭的寒暄里、在院壩角落的嘮嗑中,慢慢成了村民眼里的 "自家人"。工作隊員對每家每戶的情況都如數家珍,與村委會、村民關系融洽,受到了群眾廣泛認可和歡迎。
今年5月,阿慶爭駐村工作隊與村委會干部在入戶過程中了解到一個情況:2024年12月,獅山鎮大石房某村的特困供養戶魯某某因病去世,其妻子杞某某戶籍地在發窩鄉它亨村委會,杞某某丈夫亡故后與魯某某結婚到獅山鎮共同生活,杞某某的兒子因為反對這場婚姻,與母親大鬧一場,揚言斷絕母子關系。魯某某 本是特困供養戶,老兩口靠著微薄的供養金和幾畝山地勉強過活,如今頂梁柱倒了,杞某某 的日子頓時沒了著落。工作隊專程找到她的兒子,磨破嘴皮勸說其履行贍養義務,可母子倆因當年的婚事積怨太深,對方撂下"斷絕關系" 的狠話就摔了門。更讓人犯難的是,杞某某抹著眼淚擺手:"不回去,死也不回去,也不愿意起訴其子履行贍養義務。”事情一下陷入了僵局。對此,駐村工作隊與阿慶爭村委會干部只能積極采取幫扶措施,一定要保障杞某某的基本生活,絕不能讓她有返貧的風險。經駐村工作隊與村組黨員干部共同討論,在政策合理的范圍內采取兩項幫扶措施可以讓老人維持生計,同時,由大石房村黨員干部負責說服群眾,保證杞某某能夠正常居住魯某某的房屋,耕種魯某某的承包地。
隨后,為了了解杞某某是否能夠不受干擾地正常在獅山鎮生活,駐村工作隊時不時到她家入戶走訪。走訪過程中發現,群眾對于給予杞某某的幫扶措施十分擁護,他們表示,大家都把杞某某當做自己的家人看待,絕不會有人干擾她正常居住和生產,他們一定會像兄弟姊妹一樣,讓杞某某在本村安心生活,同時,每個村民都以杞某某親人的身份,對政府給予杞某某的關心照顧表達了感激。擁護工作、和諧的氛圍、友好的鄰里關系,“感黨恩,跟黨走”,在這一具體的事例里得到了生動體現。不得不提,在處理杞某某幫扶問題的過程中,因為杞某某的戶口歸屬以及她與兒子的糾紛,給駐村工作隊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是一想到杞某某面臨的實際困難,工作隊員就完全沒有退縮的余地,“我們再難,還能比她更難嗎?”駐村隊員都是這么想的,通過杞某某的幫扶工作,最終把黨的溫暖送到了最需要的人手里,駐村工作獲得了全村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愛戴,我們認為,這就是駐村工作隊努力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民警駐村,從來不是簡單的任務指派,而是用腳步丈量民情的責任擔當,用真心化解矛盾的使命踐行。就像在杞某某 的幫扶中,那些為戶口歸屬奔波的日夜、為母子糾紛調解的耐心,不僅是在解決一個家庭的難題,更是在打通黨和群眾之間“最后一公里”的梗阻。當警徽在田間地頭閃耀,當警服成為群眾最信賴的底色,駐村工作便不再只是政策的執行者,更成了基層治理的“減壓閥”、警民同心的“連心橋”。正是這一件件看似瑣碎的幫扶、一次次直面難題的攻堅,讓法治的溫度浸潤鄉土,讓黨的光輝照亮每個角落。 這,就是民警駐村工作最厚重的注腳,也是藏藍身影扎根基層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