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的城市建設與治理,始終將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置于核心,從一磚一瓦的改造到一河一景的雕琢,無不浸潤著濃濃的民生情懷。這座滇中小城,正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書寫著城市品質躍升的生動答卷。
公園建設:從無到有,串起民生休閑“生態長廊”。近年來,武定縣不斷加大民生工程投入力度,依托亞行貸款等項目,沿烏龍河、菜園河兩條城市生態廊道建成烏龍河公園、大同公園、西和公園三座主題鮮明的城市公園,為人民群眾提供了環境優美的休閑、娛樂、健身空間;建成集辦公、廣場、公園、紅色教育基地為一體的西北片區海綿城市公園,成為武定城市綠地開放共享的新亮點;建成東岳公園,成為武定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公園。烏龍河公園成功創建國家3A級旅游景區,“煙火味”十足的西和公園網紅街已成為武定推動夜市經濟和拉動消費的城市新名片。從無到有,武定縣一筆一畫將“公園城市”從理念繪成綠色發展畫卷,“公園城市”“山水如畫”“宜居生活”成為了武定的代名詞。
城市更新:巧治頑疾,激發老舊街區新活力。針對老舊街區基礎設施老舊、公共配套不足、環境風貌雜亂、商業活力衰落等問題日益突出,武定縣積極謀劃,縣城明惠路片區老舊街區改造帶動城市更新項目被列為2023年全省城市更新示范項目并成功申報到位7600萬元專債資金,聚焦內澇積水、雨污混流、蜘蛛網、設施老舊、風貌雜亂等“城市病”治理,系統改造補短板;同步建設“綠美示范街區”,充分利用存量閑置土地和屋頂空間建設小微綠地、口袋公園、立體綠化,精心打造特色街區節點和小品景觀,街區綠美品質得到顯著提升;將國潮風、獅子山文化、牡丹文化、城市記憶等地方特色文化元素充分融入“明惠路·喜市”特色街區建設,通過講好“山上~山下”故事,打造城市文化新亮點。“明惠路·喜市”成為連接縣城南北商業紐帶的特色街區,2024年12月完成建設并投入運營。
老舊小區改造:破舊立新,提升居民幸福指數。十四五期間,武定縣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改造思路,聚焦老舊小區道路破損、管網老舊、無綠化、無照明等居民迫切需要改善的問題,積極謀劃20項配套基礎設施提升改造內容,實現37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覆蓋153棟居民樓,惠及869戶居民,總改造面積達11.16萬平方米,投入資金約2810萬元。如今走進武定縣的老舊小區,看到的是平坦整潔的道路、規劃有序的停車位、煥然一新的樓房、設施齊全的小花園,昔日的“臟亂差”變成了如今的“潔凈美”,居民生活品質和周邊街區的商業價值獲得整體提升,老舊小區真正實現了“住有宜居”的幸福蝶變,讓群眾在家門口收獲幸福感和歸屬感。
河流治理:生態修復,繪就“河暢水清”新畫卷。武定縣依山而建、因水而興,菜園河、烏龍河兩大河流穿城而過,但受經濟社會發展影響,長期污水直排,形成劣五類水體,另武定人民揪心。十四五期間,我縣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治理目標,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推進縣城區域水環境面貌持續改善,大力實施污水、排水管網建設項目,投資4億元,建成100余公里雨污管網,實現污水應收盡收;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持續開展“河長清河”“清四亂”專項行動,做到污染應治盡治;將河道環境衛生管護納入城市環衛工作范圍,由企業常態化對河道、岸線進行專業運維管護,做到垃圾應管盡管;全面提升河岸景觀,打造特色濱水綠化,修建沿河健康步道,讓周邊群眾能“伴著河流回家”。
城市管理:繡花功夫,精細化管理傳遞治理溫度。武定縣以“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劃分網格片區,定時、定人、定崗開展巡查,積極傾聽、精準收集群眾意見建議,同時充分運用好數字化城管平臺,實現對城市管理各類問題的“快速發現、精確定位、及時處置、限時辦結、有效監督”,推動管理從“被動處置”轉向“主動服務”,攻堅市容秩序“老大難”問題,以“鐵腳板+硬舉措”織密基層治理“防護網”;聚焦“就近服務、集合功能、方便群眾”的定位,精準設置便民疏導點,規范超門店經營、引導流動攤販入市,改善城市環境與經營秩序;常態化做好城區清掃保潔,高標準做好果皮箱、公交站牌、護欄等城市家具保潔維護,精細化巡查維修路燈,確保“巷凈燈明”,以繡花功夫讓城市更整潔、服務更暖心。(作者:武定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