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甸鎮位于楚雄州武定縣中部偏東,距離縣城25公里,共有人口2.4萬,轄12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12個村都是貧困村,其中有8個村屬深度貧困村,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2012年省委組織部掛包聯系插甸鎮以來,省委組織部駐村工作隊與插甸鎮黨委政府共同努力,積極協調爭取項目資金,加強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培育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全鎮“硬件”設施全面提升,有力助推了群眾脫貧致富,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47%下降為26%。在“硬件”全面提升的同時,群眾文化水平低、缺乏實用技能、思路不清、辦法不多等“軟件”成為插甸鎮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最大制約因素。因此,結合農村黨員群眾實際需求建立培訓平臺和載體,全面提升黨員群眾綜合素質和致富能力顯得尤為緊迫和重要。
為破解“軟件”滯后這一難題,2017年10月,省委組織部駐插甸鎮扶貧工作隊與鎮黨委政府在深入調研、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積極向上反映需求,爭取項目資金啟動建設黨員群眾教育培訓實踐基地。
經過5個月的建設,3月27日上午,插甸鎮黨員群眾教育培訓實踐基地(中共武定縣委黨校插甸鎮分校、中共插甸鎮委員會黨校)建成投入使用,實現了黨員群眾在家門口上黨校、學技術、強本領。武定縣委副書記竇小軍、縣委副書記、縣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何旭、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姚云來、省委組織部駐老木壩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隊長)余自華、插甸鎮黨委書記張美權、鎮長張建云為實踐基地揭牌。
揭牌儀式結束后,隨即啟動插甸鎮“萬名黨員進黨校”第一期培訓班,學員為50名村黨支部書記,培訓時間3天,培訓內容既有理論政策專題輔導,也有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在開班動員上,武定縣委副書記、縣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何旭對辦好實踐基地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充分認識創辦黨員群眾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的重要意義;二是要善作善成辦好教育培訓基地;三是要樹立良好教風學風抓好教育培訓工作。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決策部署,今年1月2日,黨中央又以1號文件下發了《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這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了“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等要求。省委書記陳豪和省委常委、省委組織部部長李小三提出要推廣綠春縣“鄉村干部教育實訓基地”黨建扶貧“雙推進”經驗的要求。
建設插甸鎮黨員群眾教育培訓實踐基地,旨在“鍛造農村黨員黨性、提升群眾致富能力、打造農村專業人才”,這是武定縣委、插甸鎮黨委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領導有關指示精神的具體舉措,為破解農村黨員群眾普遍存在的“缺思路、缺技術、缺資金、缺銷路”的難題邁出了堅實一步,對插甸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
建設插甸鎮黨員群眾教育培訓實踐基地,有“建基地、育能人、扶大戶、帶群眾 、強組織”5個目標任務:
一是建基地,搭建“素質脫貧”培訓平臺。基地是依托大古普村生態農莊原有資源,由省、州、縣三級共配套投入資金260多萬元,對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后建成的,占地25畝,教室可容納120名學員,宿舍可容納50多名學員。基地分為教學區、生活區、農作物種植實訓區、養殖實訓區等4個功能區,設有電教室、研討室、閱覽室、實訓場地、學員宿舍、餐廳等功能室,并配套必要的設施設備。同時,緊密結合培訓內容,采取“1+N”的模式,在哪吐村羊肚菌種植基地、老木壩村白靈芝種植基地、康照村雪桃種植園等地設置實踐教學點,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時效性。在課程設置上,按照“缺什么、補什么”原則,針對不同類別的農村黨員干部需求安排培訓內容,統籌制訂具體的課程方案,合理設置理論課、實訓課、觀摩課、見習課等課程;在師資配備上,既有本土優秀鎮村干部、鄉土人才、致富能手,也有省州縣領導干部、專家學者、科研人員,計劃形成 30 人左右動態管理的師資庫,并根據每批參訓學員培訓需求協調確定授課教師。
二是育能人,創新“發展脫貧”培訓模式。把好黨員關、課程設置關、內容實效關和培訓模式關,重點從有發家致富和創業意愿、有培養潛力的農村黨員群眾、回鄉青年、退伍軍人等優秀人員之中遴選學員。認真制訂課程方案,按照每批培訓50人的規模,采取“黨性教育+技能學習+實踐操作”模式及“黨員點菜+組織配菜+基地上菜”的“菜單式”辦學模式,爭取利用 2 年左右時間,把全鎮有發展愿望的黨員群眾輪訓一遍,將學員們培育成為帶領農村發展的“明白人、帶頭人”。
三是扶大戶,培養“引領脫貧”領頭雁。選擇一批有條件的創業致富能手,納入定向委培大戶名單,作為 “明白人、帶頭人”進行重點培養,并逐步充實到村干部隊伍中來。重點扶持一批帶領群眾創業致富的“明白人、帶頭人”,為他們提供資金與政策扶持,引導農村鄉土人才發展特色產業,壯大一批創業致富產業、扶持一批黨員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四是帶群眾,鋪就“全面脫貧”致富路。產業發展達到一定規模的“明白人、帶頭人”,與基地簽訂“傳幫帶 ”協議,幫帶一定數量貧困群眾。并在黨組織統一引領下,探索實踐“黨組織+合作社+農戶”“明白人、帶頭人+農戶 ”“股份合作經濟 ”等模式,整合土地、項目、人力等資源,發展壯大產業規模 ,吸引并帶動農戶實現共同致富。
五是強組織,筑牢“促進脫貧”戰斗堡壘。基地同時還加掛了“中共武定縣委黨校插甸鎮分校”“ 中共插甸鎮委員會黨校”兩塊牌子,辦學中將牢牢把握“學院姓黨”的根本原則和政治方向,一切教學活動、科研活動、辦學活動,都將把加強黨的建設貫徹始終,把理論武裝和黨性教育擺在首要位置。通過加強基層黨建工作的政策和業務培訓,培養優秀黨員為后備村干部,在脫貧攻堅中鍛造一支“永遠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推動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向基層延伸,切實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
陽春三月,花紅柳綠。走進剛剛建成的基地,青瓦白墻的教學樓前,鮮艷的國旗迎風招展,寬敞的活動場所里,學員們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探討學業,宿舍樓旁的湖水波光粼粼,鴨子在湖里嬉戲追逐,湖畔的楊柳樹婀娜多姿、隨風搖擺,猶如走進一幅優美的畫卷。第一期學員楊文林高興地說:“以前開展大規模的黨務知識、各種技能培訓要統一到縣上參加,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上黨校、學黨務、學科技知識,插甸鎮黨員群眾教育培訓實踐基地真正成了農村黨員群眾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