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五拃甸村一場特殊的楊梅樹秋季養護行動正有序開展。這是該村繼2024年6月種下500棵楊梅樹后,首次在雨季進行系統性管護——通過巧妙融合山區傳統農耕智慧與現代果樹管理技術,不僅為楊梅樹撐起“保護傘”,更探索出一套適合高寒山區的經濟林木科學管護模式,為鄉村振興注入生態動能。
土肥管理,老法子里藏著“生態密碼”
楊梅喜濕怕澇,如何在連綿雨中護好根系?村民們拿出了代代相傳的“土辦法”,在每棵樹盤1米范圍內人工除草,既避免雜草爭奪養分,又將割下的雜草堆漚成肥,回填樹下。“草變肥,肥養樹”的循環模式,既滿足了楊梅對疏松有機肥土的偏好,更從源頭減少了草害,實現“一勞多得”。防澇則靠“就地取材”的巧思。村民們收集山間常見的蕨類植物,在樹盤鋪出10厘米厚的“保護層”。這層覆蓋物既能緩沖雨水沖刷,防止表土流失和根系裸露,又能通過蕨類自然蒸騰調節土壤濕度,巧妙避開積水爛根的風險。

病蟲害防治,傳統經驗遇上“科技加持”
雨季是楊梅病蟲害高發期,村民們的防治方案透著“新老結合”的智慧。針對炭疽病,他們沿用草木灰撒施樹盤的民間驗方,將柴草焚燒后的草木灰均勻撒在樹冠投影區,其富含的鉀元素能增強樹體抵抗力,堿性成分還能抑制病菌孢子萌發,這一方法有效降低炭疽病發病率的同時還為樹木補充了微量元素。對付果蠅這一“頑敵”,則用上了生物科技,在樹冠邊緣撒施生物誘殺劑,利用果蠅取食習性精準防控;發現病葉立即摘除、集中焚燒,切斷傳播鏈。

精細管護,“掛牌到戶”激活責任鏈
500棵楊梅樹,如何確保每一棵都被精心照料?五拃甸村的答案是“掛牌到戶”。全村78戶村民分戶認領,每戶負責5-8棵樹,樹干上的責任牌清晰標注著管護人及認養時間。“一棵樹一個‘專屬管家’,誰的樹長得好,大家都看得見。”村黨總支書記章文達介紹,這種模式讓修剪、施肥、病蟲害監測等工作精準落地,管護效率較傳統集體管理明顯提升。

生態答卷,小楊梅樹撐起鄉村振興“綠傘”
這場雨中的養護行動,不止于護樹。500棵楊梅樹在科學管護下茁壯成長,正成為村里的“生態屏障”——既能固土保水,改善山區微氣候,未來掛果后還能為村民帶來收益。更重要的是,這套“傳統智慧現代化、現代技術本土化”的模式,為高寒山區楊梅樹管護提供了范本。
如今,五拃甸村的楊梅樹已初顯綠意,正如村民們的期待:“等到來年結果,這滿山的楊梅便能‘甜’進每個村民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