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群眾“走不對門、找不到人”,遇到問題能有地方“找個說法”,田心鄉(xiāng)扎實推進綜治中心規(guī)范化建設,聚力提升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法治化水平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guī)范化水平,實現群眾訴求有人辦、依法辦,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

向“上”對標,建強綜合治理“新樞紐”。抓“建”提標,強體系。堅持以新時代“楓橋經驗”為引領,以“實戰(zhàn)實用實效”為導向,打造“五有”綜治中心,建成“一廳N室”功能區(qū)(3類窗口+2類分區(qū)+6個功能室),集成“雪亮工程”智能平臺。建“制”提能,強隊伍。建立“分析研判、包案化解、預警提示、臺賬管理”四項機制,推行“綜治中心程序推進、部門實質解決”閉環(huán)模式,確保群眾每項訴求都“導得出”“接得住”。
向“內”聚力,構建協同作戰(zhàn)“聯合體”。力量整合,實行“常駐+隨叫隨駐”模式,核心部門常駐、關聯單位按需響應,實現“中心吹哨、部門報到”。數據統(tǒng)配,破除“信息孤島”,實現矛盾糾紛、風險隱患、治安動態(tài)、重點人員等信息的一口采集、一網匯聚、共享共用,為聯合研判、協同處置奠定堅實基礎。

向“優(yōu)”規(guī)范,打造一站調解“新格局”。前端受理“優(yōu)分診”。強化中心接待窗口的“導引臺”功能,對群眾訴求進行精準識別、分類引導。嚴格落實首接負責,確保“有人管、管到底”。中端調解“優(yōu)協同”。靈活運用法、理、情相結合的策略,選擇最適宜的調解方式。深化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機制。2025年以來,開展各類普法活動18次,發(fā)放宣傳資料6000余份,群眾滿意率達99.58%。后端保障“優(yōu)閉環(huán)”。建立調解協議履行跟蹤督促和回訪機制,確保調解成果“落地生根”。推動源頭治理,實現“調解一件、預防一片”。近日,利米村委會村民楊某帶著焦急與期盼,走進了綜治中心群眾接待大廳。他反映:2024年7月至12月期間,在本地某工程項目務工。工程早已完工,拖欠他們9人工資共計5萬余元。綜治中心接訴后,立即啟動“首接負責”,精準研判分派,聯動司法所、項目負責人、網格員鎖定關鍵人并組織調解。經情理法交融協商,促成雙方達成限期支付協議。中心全程跟蹤回訪,確保工資全額兌付,高效化解了這起涉眾型欠薪糾紛,生動體現了中心“一站式受理、多部門聯動、全流程閉環(huán)”的規(guī)范化運行成效,切實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截至目前,全鄉(xiāng)共受理矛盾糾紛44件,化解42件,化解成功率達95.45%。

向“下”扎根激活基層治理“最末梢”。網格筑基,踐行田心鄉(xiāng)“1432”工作模式,以織密建強“微網格”體系為核心抓手。細分471個微網格,發(fā)動網格員、群防隊伍充當“前沿哨點”。末梢貫通,依托綜治中心“接訴即辦”,實現民情收集、矛盾排查、快速處置“一網統(tǒng)管”,徹底打通社會治理“最后一米”。
“建”是基礎,“用”是根本。下一步,田心鄉(xiāng)將持續(xù)發(fā)力優(yōu)化流程提效率,將中心打造成回應群眾關切、化解風險隱患、守護一方平安的“前沿指揮部”和“高效服務臺”,讓規(guī)范化建設的成果迅速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治理效能與群眾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