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定縣位于云南省中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東部,東鄰祿勸縣,南與祿豐市、富民縣毗鄰,西與元謀縣接壤,北與四川會理市隔金沙江相望。全縣轄11個鄉鎮136個村(社區)1575個村(居)民小組,2024年全縣戶籍人口28.0127萬人,常住人口23.02萬人,彝、傈僳、苗、傣、回等24個少數民族人口占57.24%。縣域國土面積2947.09平方公里,2024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557855萬元,增長4.2%;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增長4.7%;地方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和支出分別為46921萬元、276750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4億元;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8421元、16818元,分別增長3.7%、7.6%;萬元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均控制在州下達指標之內。
歷史沿革悠久。武定在戰國及秦時,屬滇國地。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屬益州郡,蜀漢為建寧郡。隋朝為南寧州總管府昆州轄地。唐初屬南寧州總督府地;唐貞觀六年屬戎州都督府;唐南詔時,為三十七部之羅婺部。宋代大理國時,仍為羅婺部隸威楚府。元憲宗七年(1257年)立羅婺萬戶府;公元1271年羅婺部轄區擴大到貴州西部的普安地區,改稱北路,設北路總管府;1275年改設武定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武定路為武定軍民府。清初仍為武定軍民府,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裁軍民府為武定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裁和曲州,降武定府為直隸州,領元謀、祿勸2縣。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武定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950年設置武定專區;1953年武定專區與楚雄專區合并,改屬楚雄專區;1958年楚雄專區改設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隸屬楚雄彝族自治州至今。
區位優勢突出。武定素有“省會之藩籬,滇西之右臂”之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縣城東距昆明西北收費站僅40公里,北距四川省攀枝花市214公里,國道108橫貫4個鄉鎮,京昆高速公路、武易高速公路、武倘尋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屬滇中城市群、昆明半小時經濟圈、攀枝花兩小時經濟區,是昆大麗攀黃金旅游環線和昆楚攀旅游金三角的旅游經濟疊加區域,是滇中城市群重要的交通樞紐,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境內公路里程達3898公里,是州級“四好農村路”示范縣,金沙江航運水道流經3個鄉鎮34公里,形成了四通八達、外聯內暢的綜合交通網絡,具備優越的交通條件、廣闊的發展空間。
資源稟賦優異。武定立體氣候明顯,“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年平均日照2125.7小時,常年氣候溫暖如春,冬無嚴寒、夏無酷暑,花開四季、果結終年,霜期短、日照長,無霜期達239天以上,是優質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生態環境優越,成功創建省級生態文明縣、省級園林縣城,“一江一河四區五山十五壩”交錯分布,繪就了恬靜舒適的美麗畫卷;獅子山自然保護區和萬松山國有林場森林郁郁蔥蔥、蒼翠茂盛,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4.89%,是省會昆明重要水源涵養區、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礦產資源富集,境內鈦、鐵、銅、木紋石等儲量豐富,初步探明銅礦儲量6.86萬噸、紅砂石儲量350億立方米、木紋石儲量34.8億立方米、大理石儲量31.4萬立方米,鈦鐵礦物量近1億噸,其中已探明3300萬噸、新探明6700萬噸。9184畝天然富硒地塊被中國地質學會授予標識牌和證書。物產特色鮮明,有重樓等野生名貴中藥材,是云南白藥重要原料基地,素有“云藥之鄉”的美譽;武定壯雞、板栗、核桃、野壩子蜂蜜等特產和雞樅、干巴菌、松茸等野生食用菌聞名遐邇,特別是明清時期就尊為貢品的武定壯雞聲名遠播,備受消費者青睞和喜愛。旅游資源獨特,武定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省63個創建“云南省旅游強縣”之一,集“雄、奇、古、秀”為一體的武定獅子山(AAAA級旅游景區)享有“西南第一山”“滇中綠色明珠”的美譽,景區內擁有長江以南唯一的最高海拔牡丹園,打破了“牡丹世居中原,南下即衰”的斷言;鬼斧神工的地質奇觀—己衣大裂谷撼人心魄,令人嘆為觀止,被譽為“地球上一道美麗傷痕”;境內擁有全州唯一的天然森林溫泉資源;新村湖、香水箐風光旖旎、景色迷人,讓人流連忘返。
文化底蘊深厚。武定榮獲“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稱號。從唐宋延續至今的漢、彝、傈僳、苗等多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的羅婺文化璀璨厚重,以萬德土司府遺址為代表的彝族原生態文化獨具魅力;民族風情濃郁,火把節、潑水節、花山節、闊時節以及牡丹文化旅游節等傳統節日豐富多彩;《羅婺彝韻》《武定酒歌》《羅婺情歌》為代表的民族原生態歌舞文化特色鮮明,高亢嘹亮、婉轉多情,武定酒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白路鎮被評為云南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有中國傳統村落7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1個,蘊藏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景觀;距今5億年前的三葉蟲化石和4億至3億年前的武定溫氏魚化石遺址講述了生命起源的神奇;牡丹文化絢麗多姿,“半日觀賞牡丹園,一夜夢回獅子山”的意境讓人充滿遐想;紅軍長征途經10個鄉鎮,紅色文化熠熠生輝,中共武定特別支部紀念碑、獅子山紅軍哨、木高古紅軍標語、己衣“紅軍樹”、尖山鋪戰斗遺址等紅色遺跡見證了英勇光榮的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
發展機遇凸顯。武定屬于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云南省國家層面重點開發區,武定產業園區是全省優化提升保留的48個省級開發區之一。隨著“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滇中崛起、沿邊開放、滇東北開發、滇西一體化”“昆楚協同發展”、建設“一極三區”等省州系列發展戰略、利好政策的疊加,武定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資源條件、生態環境正逐步形成協同效應,樞紐地位和投資“洼地效應”進一步顯現,打造優勢互補、協同聯動、錯位發展的區域發展共同體具有諸多有利條件,為在建設“滇中崛起增長極”中勇當先鋒、在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中走在前列、在建設“綠色能源與綠色制造融合發展示范區”中爭先進位、在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中樹立標桿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全縣正緊緊圍繞建設“昆攀后花園·綠美衛星城”,全力打造奮進武定、開放武定、法治武定、綠美武定、幸福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