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時分,在云南武定縣貓街鎮雄冠彝繡廠的繡房內,幾十名繡娘正圍繞在彝族秀娘普玉珍身旁拜師學藝,就著落日余暉趕活,牽引著五彩絲線,在繡面輕快飛舞,一針一線繪繡著彝家美好新生活。

今年50多歲的普玉珍是楚雄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服飾”的國家級傳承人。“以前,能否繡出美麗的服飾,是衡量彝家女子是否心靈手巧的重要標志。我從三歲開始跟著奶奶學習刺繡,一開始只是學習簡單的針法,后來通過不斷的探索,漸漸地我自己設計圖案,自己搭配色彩,現在我已經學會了彝族刺繡的64種針法。”普玉珍說。2012年6月,她成立了雄冠彝秀協會,會員由最初的120人,發展到現在的1300余人,并在武定設有彝繡門店,常年加工刺繡產品,年生產大小工藝品達20000多件,生產彝族服飾5000余件(套),利用代銷、直銷、網絡多種營銷渠道,將產品銷售至全國各地,年產值近200萬元。

近年來,武定縣積極探索“文化傳承、居家就業、增收致富”的刺繡產業發展新路徑,推進刺繡工藝提質增效,推動全縣刺繡產業加快發展,繡娘、刺繡帶頭人實現了從少到多、從弱到強、從有到優、從分散到集中的蛻變,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縣有民族民間刺繡龍頭企業3個、互聯網直播企業8個、協會2個、合作社1個、扶貧工廠5個,個體經營戶35戶,全縣繡娘數量達11000多人(技術嫻熟987人),刺繡從業人員達2600多人。有彝繡傳承人國家級1人、省級1人、州級2人、縣級4人;全縣1萬多名農村婦女參與到了與刺繡聯系緊密的產業發展中,創造了上千萬元的產值,極大地促進了刺繡產業的發展,同時解決了廣大農村留守婦女的就業問題,為她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天地。

近三年來,武定縣投入340多萬元資金專項扶持刺繡產業發展,大力培養刺繡傳承人,著力推進刺繡產業發展。通過爭取全非洲華人婦女聯合總會和其他組織發展刺繡產業資金,拓寬投資渠道,投入刺繡產業“創業貸款”資金等方式幫扶有志于從事刺繡產業、帶動群眾發展的帶頭人。同時,投入培訓專項資金60萬元,利用縣內國家級彝繡傳承人的優勢組織了上百場(次)培訓,開展了“彝繡大師”“彝繡能手”等評比活動。組織刺繡骨干和刺繡帶頭人60余人(次)到外地考察學習,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增長見識,提升技藝,讓每個繡娘都成為行家里手。

特別是武定縣彝繡協會的成立,有效吸納了11個鄉鎮109名刺繡帶頭人成為會員,充分發揮婦聯組織聯系和發動廣大群眾的優勢,搭建起刺繡產業發展的平臺,帶動更多人員從事刺繡相關行業,帶動全縣2600多名繡娘,形成“協會+會員+繡娘”的模式,搭建了與外界商家合作交流的平臺。全縣范圍內具有代表性的12戶刺繡帶頭人集中起來,把縣城民族文化廣場打造成“繡花廣場”,集中對外銷售刺繡產品,接收各種訂單制作,簽訂了招商銀行“招行盲袋”的訂單、簽訂了“盤金繡”制作訂單,打通了消費市場。

在線上,開設刺繡展銷店售賣繡品,制作了武定彝族刺繡元素的“武定妹妹”微信表情包,全面推廣使用宣傳武定刺繡,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動員一批繡娘在快手、抖音等網絡平臺直播刺繡,營銷繡品;在線下,依托舉辦牡丹文化旅游節、彝族火把節等民族旅游節慶契機,大力推介武定彝繡產品。以上海市嘉定區對口幫扶和招商銀行定點幫扶為契機,在州委宣傳部統籌下,先后組織繡娘到上海東方衛視講述通過彝繡發家致富的故事,到深圳等沿海城市進行刺繡產品的展銷,積極“走出去”,擴大宣傳面,極大地提升了武定刺繡知名度和影響力。目前,全縣2600多名繡娘以及從事刺繡產業相關的上萬名群眾正走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上,用勤勞、嫻熟的雙手繪就美好幸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