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始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核心,立足“羅婺故地”多民族聚居特點,將體育元素深度融入民族節慶,通過設施完善、賽事聯動、文化融合,讓各族群眾在運動中增進情誼,推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實。

設施筑基,鋪就全域交融“硬支撐”。體育交流的常態化,離不開普惠性設施的保障。武定縣持續加大體育基礎設施投入,目前全縣11個鄉鎮136個村(社區)已建成各類體育場地1224個,村(社區)體育活動場地覆蓋率達100%,獅山鎮9個社區實現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全覆蓋,城區“15分鐘健身圈”全面成型。完善的體育館、鄉村運動場、健身步道等設施,不僅滿足了各族群眾日常健身需求,更成為鄰里相聚、民族互動的公共空間,為節慶體育活動開展和民族常態化交流奠定了堅實基礎。2025年以來,依托這些設施成功承辦云南省老年人羽毛球賽等省級賽事,進一步提升了縣域體育交流承載力。

節慶搭臺,激活體育交融“新動能”。武定縣堅持“以節辦賽、以賽聚情”,將特色體育項目植入各類民族節慶,形成“節慶搭臺、體育唱戲、民族共歡”的生動格局。火把節期間,除傳統祭火儀式外,同步舉辦第二屆WDF職業格斗賽、云南省小籃球聯賽武定賽區賽事,前者吸引中、泰、俄等國內外選手參賽,后者匯聚17家俱樂部560名小球員角逐,兩場賽事累計吸引超1萬名觀眾現場觀賽。發窩鄉“六月六”民族體育文化節設置傳統競技項目,田心鄉“三月十三”傳統節融入民族特色體育比拼,獅山鎮馬豆溝斗牛文化節通過斗牛競技吸引周邊多地超萬名各族群眾參與,讓體育成為節慶中最具吸引力的交融載體。

文化鑄魂,凝聚團結共進“向心力”。體育賽事的舉辦始終與文化傳承、情感凝聚緊密結合,在競技互動中強化“五個認同”。火把節上,千人跌腳舞讓各族群眾踏出統一節奏,賽事間隙全場齊唱《愛我中華》凝聚情感共識。發窩鄉通過體育文化節搭建交流平臺,400余名各族繡娘在賽事期間切磋技藝,實現文化傳承與民族交融雙贏。2025年火把節系列體育活動全網曝光超1億人次,小籃球聯賽帶動場館周邊餐飲住宿客流量增長300%,既擴大了民族文化影響力,更實現了“體育促交融、交融促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