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一個繡娘,支持一個家庭,扶持一項產業,發揚一種文化,帶動一方發展。”為搭建刺繡學習交流展示平臺,推動發窩刺繡產業發展,拓寬群眾就業渠道,助力鄉村振興發展。3月12日,發窩鄉2024年“繡”出花樣新生活民族刺繡創業培訓班圓滿結課,來自發窩鄉12個村委會的80余名刺繡愛好者參加培訓。


近年來,發窩鄉緊緊抓住鄉村振興戰略機遇,推動彝繡苗族“繡品變產品、秀場變市場、繡片變名片”3大轉變,成為農村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渠道。成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普玉珍彝繡工作室和苗繡技藝傳承中心,帶動彝繡苗繡人才隊伍建設,做好人才培訓。2023年舉辦6期刺繡培訓班,參與繡娘232人,完成253個繡娘數據庫建設,培養全鄉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骨干繡娘10余人,培育彝繡苗繡經營戶4戶,年產值均超過5萬元,新增刺繡制作、銷售企業主體16個,刺繡產業已初步為發窩鄉廣大婦女、高校畢業生、貧困群眾、特殊人群搭建了創業平臺。



此次培訓班為期10天,邀請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普玉珍老師及其團隊為學員授課,采用“理論+實操”的形式進行授課。除傳統刺繡班教授常用的彝繡基礎針法和手工藝品技藝外,首次增加了縫紉班,既增強了學員的學習意愿,也開發了創新思維、提升了創作能力。




結業儀式上,每個學員手里都激動展示著自己完工的繡品,小的胸針,大的包包、衣服,針腳細密、色彩艷麗、圖案清晰。“想不到打小學會的刺繡手藝,還能賺錢養家。”學員代表李梅翠拿著繡的第一個成品包開心道。培訓結束后由普玉珍工作室對學員作品進行統一收購,讓學員能夠真真正正的實現將刺繡融入生活、變成產品、增加收入。





“希望能帶動更多在家婦女參與到刺繡中來,既讓代代相傳的刺繡技藝傳承下去,也能增加她們的收入,改善生活質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普玉珍表示。
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潘在華表示:“當前,刺繡產業已經成為農村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渠道。發窩鄉將持續開展彝繡、苗繡培訓,讓更多在家婦女通過培訓學習掌握一門技術,用勤勞的雙手增加收入,實現‘在家門口上班’或者‘在家里上班’。”

下一步,發窩鄉將進一步推動刺繡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刺繡的價值不再是簡單的勞動力,著力提升刺繡的“特色化、標準化、品牌化、國際化”水平,通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普玉珍彝繡工作室和苗繡技藝傳承中心把訂單產品交給參加培訓的學員們來完成,以“工作室+農村繡娘”的訂單式模式,增加發窩農村婦女群眾的家庭收入,讓“指尖技藝”真正轉化為“指尖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