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武定縣貓街鎮的深山密林里飄著濃濃的菌香。晨霧還沒散盡,大廠村委會上爐箐村村民張美麗就挎著竹筐鉆進林子,幾經尋找,她便尋得了一朵飽滿的松茸,用小木棍小心翼翼地從根部撬起,又把泥土輕輕填回菌塘。“得把菌根護好,明年才能再采到好松茸!”她笑著把松茸放進筐里,竹筐里已經躺著好幾朵“寶貝”。

“這幾年森林保護得比較好,松茸不僅產量高,品質也特別好。我們家除了種白蕓豆、苦蕎,就靠上山找松茸掙錢,一年能賺五六萬元呢!”
在大廠村的林間小道上,不少村民都和張美麗一樣忙著采松茸,竹筐里的“金色寶貝”越裝越滿。而在山下的野生菌收購點,收購商董智李家的院子早被擠得滿滿當當,村民們提著松茸排隊稱重,計算器嘀嗒響個不停。“貓街松茸品質好、新鮮,好的能賣八九百元一公斤,普通的也能賣三四百元一公斤。每天收的貨當天就能發往一線城市,端上老百姓的餐桌。”董智李說。
為什么貓街鎮能長出這么好的松茸?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給出了答案。“你看這山林,49.8萬畝林地,森林覆蓋率達71.8%,再加上13℃左右的年均氣溫、1000毫米的降水量,正好合了松茸生長的‘脾氣’!”中心職工擁建忠指著窗外的青山說,這些年鎮里一直守著“保護優先”的規矩,巡山護林、規范采收,才留住了這片“松茸寶地”。
“以前守著青山不知道咋賺錢,現在好了,科學保護、合理開發,松茸成了‘綠色銀行’,群眾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大廠村黨總支書記李建福說。
近年來,貓街鎮積極探索“兩山”理念轉化路徑,一方面,嚴格落實封山育林、科學采收等保護性措施,確保松茸資源可持續利用;另一方面,通過引導規范市場、拓展銷售渠道、打造地域品牌等方式,不斷提升貓街松茸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如今,貓街鎮的松茸年產量超80噸,年產值突破2000萬元。鎮里還搞起了冷鏈物流、真空冷凍干燥加工,并開發出松茸醬、松茸粉等衍生產品,下一步還要發展“菌旅融合”,讓山珍的價值最大化留在當地。
貓街鎮副鎮長張玉平說:“我們會一直跟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路子走,加強生態保護,科學推廣高山育菌等模式,把松茸產業鏈做長,讓生態紅利實實在在落到老百姓口袋里。”
從深山里的“珍饈”到百姓手中的“黃金”,武定縣貓街鎮用一朵松茸書寫了生態致富的故事。在這里,守護青山就是守護希望,采收松茸就是收獲幸福,這條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路正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