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不斷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上下聯動,精準施策,多措并舉促進脫貧人口增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飛地模式”促增收。把61個貧困村集體和11120戶脫貧戶43433名脫貧人口納入利益聯結; 通過合理規劃選址,在獅山、高橋、插甸、東坡、田心、發窩、萬德7個鄉鎮建設1000頭規模的標準化養殖單元48個,養殖規模達4.78萬頭、年可出欄生豬9.56萬頭。
創建品牌促增收。組織4戶農業企業申報省、州級龍頭企業,組織8家企業25個產品申報綠色食品,其中9個產品已經上報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審批,6個產品完成現場檢查、產地環境評價、產品送檢。“武定雞”入選2021年云南省“綠色食品牌區域品牌目錄”,佳和萬事興、雞先森、彝峰等7個品牌入選2021年云南省“綠色食品牌企業和產品品牌目錄”。
集體經濟強村促增收。打好光伏電站“牌”,狠抓全縣113座光伏扶貧電站管護。走好村社合作路,實行“村黨總支+合作社+農戶”模式,發揮全縣126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作用。吸納25857戶原建檔立卡貧困戶入社發展種植養殖業,帶動貧困戶增收的同時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村戶雙贏。
項目引領促增收。建立“滬滇扶貧協作項目+村集體經濟”利益鏈接機制,帶動項目區78個行政村年均獲得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持續管好20個原有村集體經濟強村工程項目,確保20個項目村年均增收3.5萬元以上,加快推進年度12個中央和省級財政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確保項目建成投產后為每個項目村年均增收3.5萬元以上;通過“黨組織+農戶+公司”模式,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種植養殖業,實現集體強、村民富。全縣136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總收入達2225.67萬元,每村平均收入達16.37萬元。
雙綁利益促增收。編制投資2.16億元全覆蓋脫貧人口的41項產業扶貧項目清單;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54億元,實施特色產業發展項目2個、資產收益扶貧項目23個、基礎配套項目7個,實現產業幫扶全覆蓋。目前,共有278個主體與有產業發展條件的23183戶91368名脫貧人口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
開展消費幫扶助增收。引導云南武定永銀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云南云味坊食品有限公司等12家公司、合作社、供應商企業的65個消費幫扶產品入駐832政府采購平臺。組織24家企業通過淘寶網、阿里巴巴、天貓、拼多多和自建微店開展網上銷售農產品,實現農產品網上銷售收入2458.74萬元,帶動種植戶、養殖戶增收。
穩崗就業促增收。繼續落實2151個鄉村公共服務崗位、2230個生態護林員崗位補貼。2021年底,全縣累計實現轉移就業11.98萬人,其中脫貧人口勞動力轉移就業6.86萬人,實現務工收入持續穩定增加。
就業扶貧促增收。推動“就業扶貧車間”建設,共帶動就業1500多人,其中脫貧勞動力就業500多人,脫貧勞動力年人均增收16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