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武定縣獅山鎮古柏村委會山居大村的村民楊文富夫婦倆有些忙碌,他家種植的4畝蜜桃到了采摘銷售季節,當天采收的300公斤桃子在村里的定點交易市場就一售而空,獲得了1000多元的收入。今年,他家的4畝櫻桃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采摘,單是賣果就讓他家增收3萬多元,待家里的4畝蜜桃采收完畢,預計還可以為他帶來1萬多元的收入。
“現在村里水泥路也修通了,農產品交易市場也建好了,我們再也不用擔心桃子和櫻桃賣不出去,日子真是越來越有盼頭。”楊文富高興地說。
楊文富感受到的實惠,得益于滬滇扶貧協作項目的“幫忙”。2018年,當地政府積極整合滬滇扶貧協作項目資金及其他項目資金約1500萬元,幫助村民修建機耕道路和村間道路,并建設了村級活動場所和農產品交易市場,昔日的貧困村面貌一新。如今的獅山鎮山居片區,干凈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門口,近1000畝蜜桃和3000多畝櫻桃林環繞在房前屋后,文化室、活動廣場、養殖小區、太陽能路燈等硬件設施配套齊全,筑牢了村民們發展產業的基礎。這幾年,靠著發展蜜桃、櫻桃等經濟林果種植,韭菜、白菜等蔬菜種植,以及外出務工、發展傳統養殖業,山居片區的3個村民小組實現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走進武定縣高橋鎮勒外村,映入眼簾的是連片1000多畝的標準化大棚。大棚里,工人們正忙著種植這一季的荷蘭豆,2個月以后,這一批成品荷蘭豆將進入上海市場,端上“海底撈”的餐桌。這1000多畝蔬菜基地,每年可生產蔬菜1.1萬噸,實現產值6000多萬元,全年可帶動1200多戶務工家庭增收520余萬元。
如今,勒外村的普通菜園變成了“產業園”,農民群眾不僅可以獲得地租,還有了就近務工的機會,增收有了保障。這一切變化,得益于滬滇扶貧協作項目的順利實施。去年7月份,當地政府積極投入滬滇扶貧協作資金2000多萬元,通過集中流轉農民手中零散的土地,建設了標準化產業大棚,引進上海的農業企業入駐發展,進一步盤活農村土地閑置資源,每年獲得的110余萬元租賃收入則可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改變了村集體經濟“空殼”現狀。
“租賃產業大棚的收入,我們用于開設公益性崗位,構建愛心超市獎勤罰懶,以及改善基礎設施,全面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高橋鎮鎮長陳會文介紹說。
在蔬菜產業園的帶動下,周邊的32戶群眾也加入到了發展蔬菜產業的行列,發展蔬菜種植150畝,實現戶均增收近1萬元。
獅山鎮山居大村和高橋鎮勒外村群眾真金白銀的收益,只是滬滇扶貧協作項目發揮作用的一個縮影。自楚雄州與上海市嘉定區簽署扶貧協作協議以來,嘉定區先后為武定縣提供幫扶資金14482.74萬元(含鎮村結對資金),實施各類項目186個(含鎮村結對項目),超過9.6萬貧困群眾直接受益。
一條長江水,串起兩地情。得益于嘉定區的傾力幫扶,武定縣深度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全面改善,支柱產業長足發展,醫療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得以解決……攜手奔小康的動人樂章不斷在兩地之間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