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縣掛牌督戰以來,在上級領導的關心幫助下,鎮黨委政府認真反思近年來的工作,將以住的‘輸血式’扶貧方式轉換為‘造血式’扶貧,將原來入戶講政策的“一頭熱”轉換為共同勞動過程中的“互相教”,將強制要求家長送學轉換為送學與職教相結合,將我們一廂情愿而群眾不要的送房、送糧、送錢、送物轉換為群眾積極參與地提供務工機會。通過創新工作思路,轉變工作方式,以往不斷加深的干群矛盾得到緩和,村中集體產業得到培植,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脫貧攻堅的新路子。
拓渠道,發展多元產業。根據小河村委會木衣拉村的實際情況,高橋鎮黨委與村委會、駐村工作隊進一步理清了產業脫貧發展思路,統一思想,達成共識,決定從2020年開始,在木衣拉村大力推廣“種桑養蠶”這一特色產業,采取“縣級部門結對幫扶+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以“一戶一策”為抓手,積極引導群眾改變以往種植習慣,鼓勵群眾種桑養蠶,通過“提能增效”讓這片土地煥發新的生機,目前,小河村委會共流轉土地150畝,栽種桑樹23萬株,預計小河村委會群眾人均增收1091元。
把培強產業作為促進群眾增收、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為木衣拉村愿意養殖的6戶群眾發放了價值1.5萬元的壯雞、火鴨、七彩山雞,種植青豌豆600畝,發展玫瑰茄種植50畝、青花制種50畝,有效促進群眾增收。以村合作社牽頭,發展種桑養蠶產業,計劃種植桑樹120畝,養殖武定壯雞2000只,建設300只的依拉肉兔養殖場一個,光伏發電建成并網發電,村集體經濟達到3萬元以上。投資410萬元的小河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成規劃。
闖新路,轉變工作方法。受宗教信仰影響,木衣拉村中群眾不愿與外界交流,自我封鎖、自我封閉,目光短淺,不愿接觸新鮮事物,難做工作等實際,鎮黨委迎難而上,不斷摸索,闖出一條從“送”轉“售”的工作新路子,以“產業發展”和“轉移就業”為抓手,實現造血扶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鎮黨委緊緊牽住就地提供就業崗位這個“牛鼻子”,為木衣拉村群眾提供就業崗位,發放工資。木衣拉村民可到桑樹基地務工,每人每天能拿到100—120元的工資報酬,共有90余名群眾參與到種桑工作中。同時,為36戶群眾每戶配備1名公益性崗位,其中,生態林草員、護林員35名、保潔員1名。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有錢賺,既開拓脫了貧致富新路子,又拉近了干群關系,轉變群眾思想,將‘主動給’變為‘自己要’,切實增加群眾收入。
“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確定木衣拉村種桑養蠶產業后,18家縣級部門、高橋鎮部分干部職工、小河駐村工作隊員共200余人,組成了種桑隊,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在田間地頭,與群眾共同勞作。從插苗的間距到澆水的程度,從薄膜留孔的大小到壓土的方法,大家一起討論種植技巧,拉家常,講政策,歡聲笑語,其樂融融,打破了木衣拉群眾不與外界交流的習慣,以共同勞動為契機,讓黨的政策深入人心,逐步轉變木衣拉群眾思想,為做好今后木衣拉群眾的思想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聚合力,持續發力穩脫貧。經過不斷努力,木衣拉群眾思想觀念有了逐步轉變,渴望致富的人越來越多。鎮黨委持續抓好產業就業扶貧。持續推進青豌豆、玫瑰茄等特色產業基地規模化、連片化、高效化示范建設,不斷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讓農民群眾手中的資源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