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武定縣整縣脫貧摘帽的決戰決勝之年。年初以來,武定縣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中央和省、州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緊緊圍繞“24287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68個貧困村出列,如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年度目標任務,精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和省最新出臺的“475”脫貧指標標準,舉全縣之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靶心指向“5因5難5頂帽子”
武定基本貧情可以概括為3個5:五因五難五頂帽子。5因:山高、坡陡、箐深、缺水、缺地;5難:行路難、住房難、飲水難、上學難、增收難;5頂帽子:國家級貧困縣、烏蒙山片區攻堅縣、革命老區縣、“直過民族”(傈僳族)聚居縣、深度貧困縣。其中,后面4頂帽子都是楚雄州10個縣中唯一的。
武定縣有7個貧困鄉鎮(白路鎮、環州鄉、東坡鄉、田心鄉、發窩鄉、萬德鎮、己衣鎮),5個深度貧困鄉鎮(環州鄉、東坡鄉、田心鄉、發窩鄉、萬德鎮),117個建檔立卡貧困行政村,68個深度貧困村。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816戶100570人,占全州88693戶33332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30.2%。在全省27個深度貧困縣中,貧困發生率排第8位,貧困人口總量排第14位。貧困人口總量、貧困發生率、深度貧困人口占比都排在全州第一位,脫貧任務占全州三分之一,是楚雄州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也是楚雄州2019年最后脫貧摘帽的貧困縣。
2014年初到2018年底,全縣共減貧18873戶75413人,貧困發生率從36.46%下降到9.88%。目前,還有未脫貧貧困鄉鎮2個,未脫貧貧困行政村68個,沒有脫貧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還有6943戶25157人,占全州13675戶45165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55.7%,貧困發生率為9.88%。今年要如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同時,還要做好已脫貧退出5個貧困鄉鎮、49貧困行政村、18873戶75413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鞏固提升工作,脫貧摘帽任務十分艱巨。 (普紹華)
層層壓實責任力促各個擊破
今年以來,該縣始終堅持脫貧攻堅統攬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問題導向,全面實施“夏季攻勢”十大專項行動,下足“繡花”功夫,精準摸清底數,用足用好楚雄州委州政府支持深度貧困縣武定縣打贏打好2019年精準脫貧攻堅戰二十七條措施,進一步壓實責任,逐項逐戶精準對賬銷號,推動全縣脫貧攻堅工作整體提升、全面進位。
實行主體主責機制。以“主動認領、主動擔責”的態度,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和省上最新出臺的“475”脫貧指標標準,精準聚焦州對武定脫貧攻堅第一輪全面精準找問題反饋的3個方面23項具體問題,制定出臺了《武定縣脫貧攻堅“夏季攻勢”實施意見》等“1+10”系列文件,全面推進“夏季攻勢”十大專項行動,下足“繡花”功夫,更加精準摸清底數,進一步壓實責任,逐項逐戶精準對賬銷號,推動該縣脫貧攻堅工作整體提升、全面進位,確保6574戶24287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8個貧困村、2個貧困鄉鎮退出,持續做好已脫貧18873戶75413人的后續幫扶工作,鞏固脫貧成果,高標準高質量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實行掛鄉聯村責任制。為精準聚焦“6105”脫貧退出指標,進一步明確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分工:橫向上,將“6105”脫貧退出指標分解到縣委常委、縣政府班子成員,各負責領域的領導對全縣范圍內的工作負責;縱向上,所有縣級領導與鄉鎮黨政主要領導對所掛鉤聯系鄉鎮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同責,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條塊結合、條條目標支撐專項目標、塊塊目標保障全局目標、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脫貧攻堅責任機制。
實行網格化管理責任制。按照《武定縣關于實行脫貧攻堅網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將鄉鎮所轄的村劃分為若干片區和單元網格進行管理,縣處級領導掛包的2至5個行政村作為一級網格,每個村委會作為二級網格,每個村民小組作為三級網格,按照“網格管理、分級負責、無縫對接、全面覆蓋、責任到人、失職追責”的要求,全力推進工作。
持續實行監督執紀問責機制。按照《武定縣關于對中央專項巡視指出問題的整改方案》《武定縣紀委監委“蹲點式”監督工作方案》,5個巡察組已同時進駐巡察,開展了新一輪脫貧攻堅專項巡察。持續抓好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五項工作機制,排查扶貧領域問題11件,移交鄉鎮紀委調查核實6件。進一步凈化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環境,提振了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李瓊蘭)
突出重點問效追責強保障
狠抓工作落實求實效。緊緊圍繞2019年實現整縣脫貧摘帽這一總體目標,始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和今年省上新出臺的“475”脫貧指標標準,全面開展脫貧退出補短板強弱項工作,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全面開展脫貧攻堅10項重點工作。
全面開展脫貧摘帽風險隱患大排查工作。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黨委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決策部署,動員所有掛包單位、幫扶干部、駐村隊員、村組干部對標“6105”脫貧指標,分階段開展問題風險排查,以嚴的標準和嚴的措施抓實補短板,確保實現戶戶達標、村村達標、項項達標。
加快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各鄉鎮要圍繞2019年5月31日全部完成4類重點對象和非4類重點對象C、D級危房改造的時間節點,算清時間賬和任務賬,快速推進項目;各掛包單位、包保聯系干部要深入掛包村和農戶,發動群眾積極參與危房改造,簽訂施工協議,堅持工作做不通不收兵。
全面開展基礎設施特別薄弱村莊住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工作。按照既定的工作目標,各鄉鎮統籌謀劃,分片包干,扎實推進項目建設,確保全縣基礎設施特別薄弱村莊住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見成效。
全面開展脫貧攻堅跟蹤審計發現問題整改。針對云南省審計廳派出審計組對武定縣2016年初至2018年8月底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進行了跟蹤審計,提出的21個發現問題,對標對表認真排查整改。確保所有存在問題整改到位、銷號清零,扎扎實實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全面開展脫貧攻堅項目庫建設再細化工作。針對省州歷次檢查督查工作中提出的項目庫建設不實不細等問題,進一步精準精細修改完善戶清單、村級施工圖、鄉級路線圖、縣級項目庫,真正形成全縣“一盤棋、一本賬”,確保7個貧困鄉鎮、117個貧困村、25816戶100570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項目全覆蓋。
扎實開展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度大比拼活動。各鄉鎮高度高度重視,以“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趕超精神,借助現在有利的施工黃金期,深層次剖析問題根源,細化措施,倒排工期,順排工序,確保存在問題銷號清零。確保在年底脫貧摘帽評估驗收前,項目建設竣工率達100%,工程質量合格率達100%。
全面開展脫貧摘帽補短板強弱項行動。通過多種渠道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精準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加大資金撥付力度,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及時填平補齊脫貧退出短板弱項。截至5月底,各類扶貧資金到位98233.16萬元,支出65073.78萬元,支出率達66%。根據各鄉鎮扶貧項目資金缺口,統籌整合2019年中央、省、州下達武定縣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資金27642.05萬元,用于脫貧摘帽工作,為2019年如期實現整縣脫貧摘帽提供了資金保障。
全面開展掛鉤幫扶執行力和落實力提升培訓。5月17日,邀請州級領導到武定講課,召集縣、鄉、村1000多名干部集中培訓脫貧攻堅政策。實現縣級部門掛包干部脫貧攻堅政策知識培訓全覆蓋。通過全員培訓,以考促學、以學促用,引導掛包干部進一步吃透脫貧攻堅政策措施,切實提高黨員干部宣傳扶貧政策、助力脫貧攻堅的能力和水平,為2019年整縣脫貧摘帽提供堅強保證。(張春林)
補齊短板抓落實強推進
聚焦基礎設施補短板。開工建設450.3公里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硬化50戶以上自然村公路220條533.7公里;長己線大修已竣工投入使用,白環線提升改造前期工作有序推進。編制完成《農村飲水安全脫貧攻堅推進方案》,實施達標項目16件,全面啟動5個鄉鎮337戶1277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不達標項目建設。
聚焦住房安全補短板。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9784戶,尚有494戶農村危房正在加速改造,307個基礎設施特別薄弱村改造提升工作全面展開,6月底已全面完工。
聚焦產業發展補短板。江西正邦標準化養殖小區高橋鎮白泥坡“扶貧工廠”投放仔豬養殖3900頭,其余9個養殖點建設加快推進;完成宏興公司1100畝青花椒種植;新增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7個、家庭農場3個。111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建設項目即將啟動實施。
聚焦就業扶貧補短板。開展農村勞動力各類培訓23009人次,累計轉移就業105362人。其中,貧困勞動力41822人,轉移就業率達64.6%。選聘2055人生態護林員和公益林護林員全部上崗。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76人,到位資金2281.4萬元。
聚焦教育扶貧補短板。采取“一人一案”措施,落實控輟保學聯控聯防聯保機制,及時勸返輟學學生。積極做好州屬學校與該縣各類學校結對幫扶工作,到位高中教育項目資金699萬元和教育補短板項目資金300萬元。
聚焦健康扶貧補短板。累計為全縣596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減免醫療費用2068.5萬元,報銷比例達90%;342名大病重病患者享受兜底保障資助64.6萬元。
聚焦保障兜底補短板。新增農村低保保障12692戶27826人,農村低保覆蓋從2018年的6.5%提高到12.14%,貧困人口占農村低??倲档?9%。全面落實供養政策,每人每月救助標準提高到665元,確保特困人員的基本生活有保障。
聚焦合力攻堅補短板。按照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和社會扶貧合力攻堅大扶貧格局要求,發揮金融扶貧助推器作用,聚集社會各界力量,精準聚焦脫貧退出短板弱項,多措并舉,精準施策。發放扶貧小額信貸2347萬元;完成計劃投資4000萬元的滬滇扶貧項目編制申報工作;“互聯網+”社會扶貧取得實效,捐贈資金13937人次,捐贈金額達31.5萬元;5000萬元大唐集團幫扶項目和450萬元中煙公司幫扶項目落地實施。(賀明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