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元謀縣委書記 習 雁
至2017年底,元謀縣識別出2個貧困鄉、40個貧困行政村、建檔立卡貧困戶6219戶21740人。通過各級各部門的掛包幫扶和貧困戶自身發展,目前已有5個貧困行政村出列,3829戶14126人脫貧,貧困發生率降到4.63%,還未脫貧2390戶7614人。
元謀縣深度貧困群眾主要集中在金沙江兩岸的姜驛鄉、江邊鄉,主要有“直過民族”傈僳族群眾4000多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是那里的真實寫照。
“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地區的實際困難,我們搶抓易地扶貧搬遷、烏東德水電站建設重大機遇,整合項目資金15.4億元,在甘塘安置點打造‘元謀傈僳族第一村’。通過搬遷‘挪窮窩’,發展產業‘換窮業’,最終實現‘斷窮根’。”習雁介紹,目前,已有617戶2289名群眾搬入了新居,其余群眾將于2019年春節前全部搬入新居。
作為全州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貧困群眾搬到“元謀傈僳族第一村”只是第一步,有持續穩定收入來源才是關鍵。對此,元謀縣采取“易地扶貧搬遷+特色產業+特色旅游小鎮”的模式,積極探索一條“產業扶貧+文化扶貧+旅游扶貧”的融合發展路子。
“要讓貧困群眾徹底擺脫貧困,就要有強有力的產業作支撐。”圍繞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這一目標,在產業建設方面,元謀縣始終著力在園區化、規模化、區域化、綠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圍繞“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發展目標,因地制宜,通過產業的發展壯大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形成壩區以蔬菜、熱帶經濟林果,山區以烤煙、林果、畜牧為主的產業發展格局。同時,始終高度重視二、三產業的發展,通過引進企業發展綠色食品精深加工,提升蔬菜水果的附加值,拓寬農產品銷路,帶動群眾擴大種植面積;通過大力發展旅游服務業,為貧困群眾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帶動更多貧困地區群眾實現增收。
產業發展需要一定周期,還需要解決貧困群眾短期收入來源問題。“短期內見效最快的就是就業,我們一手抓產業,一手抓就業。”習雁說,為了增加群眾的收入,元謀縣大力引導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務工,動員全縣126家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種養殖基地等開發就業崗位1800多個,并注重發揮勞務經紀人帶頭人作用,積極宣傳、推薦、帶動一批勞動力外出就業。“長短結合”的方式,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是一場偉大的人民戰爭。元謀縣通過落實干部聯系服務群眾“十個一”工作要求、每周開展一次“扶貧日”活動、實施小黑板、小廣播、小舞臺、小標語、小講堂的“五小工程”等方式,讓干部帶著群眾干、做給群眾看,進一步激發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摒棄了“等、靠、要”的思想。
“今年,元謀縣要實現1個鄉脫貧、15個村出列、約5000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退路,必須勇往直前。”習雁態度堅決地說,元謀縣將以更加堅定的決心、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有為的狀態,投入到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向貧困“堡壘”發起沖鋒。記者 楊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