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坡鄉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為主導,依托武定縣“牛七條”等相關扶持政策,在全鄉范圍內大力發展肉牛養殖產業,形成大戶帶動、群眾參與的肉牛養殖模式,促進全鄉養牛產業蓬勃發展,群眾增收效益明顯,圓了一批批廣大貧困學子的“大學夢”。

一是脫貧戶自力更生,敲開養牛“致富門”。
“家里養牛雖然累,但也是養牛圓了我的大學夢,讓我們一家人的生活越過越好!”東坡鄉水口村委會水口村脫貧戶李美珍的女兒自豪地說。

李美珍一家曾是水口村委會水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勞動力缺乏、土地少且貧瘠,兩個孩子都在上學,生活十分困難。面對眼前的生活,她堅強的扛起家庭重擔,任勞任怨,在黨的扶貧政策和各級部門精準幫扶下,開始發展肉牛養殖,憑借著勤勞的雙手,從最初的1頭牛發展到5頭牛。“整天和牛打交道,身上都沾滿了‘牛味兒’和‘牛氣’。”李美珍常常和丈夫楊學軍這樣開玩笑。近兩年來,無論天氣陰晴、刮風下雨,夫妻倆整天奔波于牛舍打掃衛生、觀察牛的生活規律、長勢、收割牛草......功夫不負有心人,從“門外漢”逐漸變成了行家里手,2021年出欄3頭牛除去成本,凈賺2萬余元,初嘗甜頭,更增加了她后續養牛的信心,現在,她家每年通過肉牛養殖增收達3萬多元。

“現在日子好了,女兒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把孩子供養出來就算是成功了,沒有什么負擔,養牛收入也好,我已經很知足了。”李美珍一邊在給牛喂著飼草一邊在訴說著由苦變甜的日子。看著妻子臉上幸福的笑容,丈夫楊學軍難掩喜悅之情,他說:“養牛好,現在國家有小額貸款、金牛貸、牛保險等政策扶持,養牛和種植畜草都可以領到相應的補助,著實減輕了我們投資風險,今年,我還貸了5萬元的金牛貸,準備再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二是養牛大戶做示范,帶領群眾“奔小康”。
走進東坡村委會水田村尹加祥養牛場,映入眼簾的是排排寬敞明亮的牛圈,食槽、水管等設施一應俱全,粉碎打包好的秸稈碼放整齊,圈里的60多頭肉牛毛色锃亮、膘肥體壯,正在悠閑地吃著青草和飼料。見有陌生人來,牛群會抬頭發出“哞哞”的叫聲,仿佛在打招呼,用它們獨特的語言訴說著甘甜的生活。“一頭牛每天大概要吃8-10斤秸稈,平常還搭配著玉米面、麥麩、豆粕等配料,這樣既有營養又能快速給牛催肥。”尹加祥邊忙著喂牛邊介紹道。

尹加祥是東坡村的養牛大戶,2011年他從3頭牛開始養起,發展到現在存欄61頭,2022年最高養殖規模達到80多頭。從剛開始的100平方米場地,擴大到現在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從小到大,從少到多,慢慢地成為當地有名的養牛大戶。在他的帶領下,周邊不少農戶加入了養牛致富行列。

從2011年到現在,出欄肉牛累計300多頭,平均年出欄近30頭,年產值30多萬元,年利潤在10萬元左右。尹加祥說,肉牛養殖不僅讓他家過上了幸福生活,讓子女圓了大學夢,自己還通過雇傭工人、承租土地、傳授養牛技術等方式帶動了村里21戶脫貧戶增收。牛存欄數多了,腰包鼓起來了,經驗也豐富了。如今,在養牛的道路上,尹加祥有了更細致的人生規劃。“目前正在流轉40畝閑置土地種植玉米、皇竹草、小麥等養殖飼料,向銀行貸了45萬元‘金牛貸’準備繼續擴大養殖規模,讓更多的鄉親看到致富的希望。”
三是眾參與勢頭強,走出致富“牛日子”。
近幾年得益于金牛貸、牛保險、小額信貸等養殖好政策,再加上風險小,收益穩定,前景廣闊,許多村民對肉牛養殖信心十足,紛紛開始加入到肉牛養殖行列中。

達臥村委會羅務卡村邊緣易致貧戶朱子云戶就是在武定縣出臺“牛七條”政策后開始走向肉牛養殖致富路中的一戶受益者。“我家之前因為老人常年生病、勞動力缺乏,家里經濟十分困難,前年,二兒子考上大學學費都還是向親戚借的。去年,在政府養牛政策的扶持下,我家養殖了5頭肉牛,今年年初賣了2頭,收入22800元,孩子上學的學費有了保障,通過養牛讓我找到了致富的途徑,擺脫了貧困,對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朱子云信心十足的說道。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下一步,東坡鄉將緊盯產業興旺、百姓富裕的發展目標,堅持把肉牛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緊緊抓住產業發展“牛鼻子”,立足熱帶河谷地域特點,積極動員群眾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為鄉村振興再添“牛力”,助力群眾過上“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