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剪紙、一團彩線、一根繡針、一塊布料、一雙巧手,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白路鎮,繡娘們以針為筆,以繡線作畫,手指翻飛間,針尖“生花”,憑借一雙巧手繡出致富路、繡出幸福新生活。
“我從小就跟著母親學刺繡,目前,我們正在嘗試將彝繡產品和現代元素相結合,從傳統的彝族服飾轉向發展包具、家居飾品、禮品工藝品、商務配件等品類,讓彝繡繡品走進群眾的日常生活,讓更多繡娘。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賺到錢,還能把家照顧好。”白路鎮省級彝族刺繡傳承人張學芬表示。
近年來,依托鎮文化站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資源優勢,白路鎮打造了獨具特色的彝繡車間,構建起“新時代文明實踐+彝繡車間+經營主體+訂單收購+繡娘”的產業發展新模式。依托白路鎮彝繡車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繡藝學堂,通過借助滬滇協作、招商銀行幫扶等政策,整合各類培訓資源,強化對繡娘的培養,由彝繡車間負責人牽頭,積極尋找訂單,組織繡娘、個體經營戶統一繡制造產品。并通過志愿服務活動的形式,組織非遺傳承人、繡坊、繡娘參加“南博會”“文博會”等會展,持續通過各種節慶活動推介彝繡,提升白路彝繡品牌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要看顧老人和小孩,不方便外出務工,現在鎮婦聯經常組織刺繡培訓,參加培訓不僅提升了我的繡技,還學會了許多新奇的配色方法,以后我能接越來越多繡坊的訂單,農閑時還能輕松賺錢補貼家用。”繡娘李繼美高興地說。多年來,白路鎮已舉辦彝繡培訓10余次,培訓繡娘1000余人次。通過組織繡娘參與 “招行彝繡盲袋”項目,已完成“盲袋”20余萬個,惠及1435名繡娘實現彝繡產值65.9萬。
特別是近年來,白路鎮還通過舉辦彝族火把節、核桃節、花山節、正月十五,組織開展刺繡比賽、彝族服裝展演、彝族服飾展演等活動,全方位展示彝繡獨特魅力,以節為媒,助推繡品變商品、繡片變名片、秀場變市場,實現文化資源帶動當地經濟持續向好發展。
目前,全鎮共有彝繡車間1個,彝繡工坊4個。彝繡市場主體23家,繡娘903名,其中省級彝族刺繡非遺傳承人1名,州級彝族剪紙非遺傳承人2名,縣級彝族剪紙非遺傳承人1名。2024年上半年,彝繡產業實現產值300余萬元,惠及603名繡娘實現增收入2671元,帶動10余名殘疾人繡娘就近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