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優化稅收營商環境,解決納稅人在辦理涉稅事項時因資料不全而導致的辦稅不便問題,武定縣稅務局積極探索拓展納稅服務模式,推行“信用+容缺辦理”機制,深化信用等級應用場景,推動信用“變現”,為納稅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
一、“清單化”精準梳理容缺辦理事項
對各類涉稅事項進行全面梳理,依據業務的重要性和資料的關鍵性,確定可容缺的資料。清單涵蓋了納稅申報、稅務登記變更、稅收優惠備案等20余項常見業務,明確了每項業務可容缺的具體資料,確保政策執行有章可循。
二、“體系化”科學構建信用評估機制
充分利用稅收征管系統、納稅申報數據以及第三方信用信息,建立多維度的納稅信用評估體系。除了傳統的納稅申報、稅款繳納情況外,還將發票使用規范、稅收違法行為記錄等納入評估指標,根據信用等級劃分不同的容缺權限。A級納稅人可容缺90%以上非關鍵資料;B級納稅人容缺比例為70%;新辦企業在初始階段,若法定代表人信用記錄良好,也可享受部分基礎業務的容缺辦理,如稅務登記信息補錄等。納稅信用與辦稅服務緊密結合,不斷激勵納稅人重視納稅信用,越來越多的企業主動規范納稅行為,加強財務管理,積極修復和提升納稅信用等級。
三、“流程化”持續規范容缺辦理程序
設置容缺辦理專窗,納稅人提出容缺辦理申請后,專窗人員3分鐘內完成信用查詢和資料初審。符合條件的,現場指導納稅人填寫稅務事項容缺辦理承諾書,明確承諾補齊資料的時間(一般為7個工作日)。辦理完成后,將相關信息錄入容缺辦理管理臺賬,詳細記錄業務類型、容缺資料、承諾期限等,便于后續跟蹤管理。可容缺辦理后,辦稅平均時長縮短,辦稅環節精簡,納稅人等待時間、往返次數顯著減少。
四、“制度化”完善事后監管閉環
建立“提醒-督促-懲戒”的閉環監管機制。在承諾期限前3天,通過短信、電話等方式提醒納稅人;到期未補齊資料的,電話溝通了解情況,督促其盡快補齊;對于無正當理由逾期或虛假承諾的,將其列入失信名單,暫停其容缺辦理資格6個月,并在納稅信用評價中扣除相應分值。
截至目前,累計辦理容缺業務112項,涉稅事項平均辦理時間有效縮短,納稅人往返次數大幅減少,納稅信用A級、B級企業占比同比不斷增長,實現了“服務提質、效率提速、信用提級”的良性循環。接下來,武定縣稅務局將以此次實踐為起點,持續深化“信用+容缺辦理”機制創新,為優化縣域稅收營商環境注入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