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春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武定縣舉全縣之力,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充分發揮 “三農” 的壓艙石作用,在全縣一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同比下降0.8%的艱難狀況下,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0.3%,保持正增長,為全縣一季度經濟運行提供了基礎支撐。
一、一季度農業經濟發展情況
一季度,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6506萬元,同比(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0.4%,增速較上年同期(5.2%)下降4.8個百分點。
(一)夏糧種植面積保持穩定,小麥長勢良好。全縣累計種植小春糧豆作物14.4萬畝,同比增長0.7%,占夏糧70%的小麥長勢良好,形勢喜人。
(二)蔬菜產量小幅增長,蔬菜生產保持平穩。一季度,全縣累計種植蔬菜作物64297畝,同比增長3.3%;蔬菜產量達54798噸,同比增長6.0%。
(三)林草部門積極應對疫情,持續加強林業生產基礎工作。一季度,全縣實施人工造林0.793萬畝,同比下降47.1%;植樹80萬株,同比增長40.4%,實施幼林撫育6.4萬畝,增長25.5%,育種育苗201畝,同比增長101.0%,實施成林撫育3萬畝。
(四)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主要畜禽肉產量呈下降態勢。畜牧業生產受到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較大,主要畜禽肉產量同比下降14.0%。一季度,全縣累計出欄生豬8.38萬頭,同比下降15.0%;出欄肉牛0.73萬頭,同比下降14.0%;出欄山綿羊4.11萬只,同比下降13.0%;家禽出欄78.0萬羽,同比下降19.6%。禽蛋產量406噸,同比增長120.7%。
(五)魚類產品適時填補群眾的肉類需求,漁業生產加快增長。一季度,全縣淡水魚類總產量為483噸,同比增長10.0%。
二、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季節性、工程性缺水仍然制約著全縣種植業、林業發展。一方面,受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冬春季節的干旱狀況不斷加劇,耕地、林地資源利用率較低;另一方面,水利基礎設施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特別是小Ⅱ型以上的水庫數量較少,水源普遍處于高山峽谷,水資源利用率不高。
(二)農村外出務工人員不斷增加,勞動力素質逐年降低。受到農村生活成本增加、農業生產效益較低的影響,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涌向城市,農業勞動者老化弱化的趨勢明顯。
(三)農業規模化經營難度大,產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從事農業生產人員年齡大、文化不高,導致農業技術推廣難,規模化經營難度大,傳統生產模式仍然沒有改變,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培育困難,農業現代推進緩慢。
(四)農業抗御風險能力不強。一方面,國家保障了促進種植業、林業生產平穩發展的投入,但各類自然災害頻發多發;另一方面,畜牧業發展規模相對較小,市場競爭能力較弱,占較大比例的散養戶缺乏科學的管理措施,各類動物疫情增加了畜牧養殖風險。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一)堅持節約用水,解決好農業發展命脈問題。進一步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有效干預和調節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推廣滴灌、噴灌、地膜覆蓋等節水措施。
(二)合理布局產業,解決好農業發展效益問題。以脫貧攻堅成果為基礎,結合實際、合理調整,重點實施好一村一業、一鄉一業或者一縣(篇)一業,以明顯的特色、優質的產品贏得市場,扎實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三)落實國家政策,解決好農業發展目標問題。全面解讀和理解中央“一號文件”、鄉村振興戰略,發揮優勢,重點抓好高產創建和產業體系建設,加大各項科技措施的推廣力度,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業。
(四)依托基層堡壘,解決好農業發展動力問題。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農業發展中的組織領導作用,堅決整治軟弱渙散問題,引導和幫助各類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之間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進一步增強農業發展動力。
| 上一條:武定縣2020年一季度城鎮居民收入首現“負增長” |
| 下一條:武定縣2020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