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全縣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決策部署,上下齊心努力、積極作為,強化各項穩就業、穩經濟發展措施,全縣四上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數小幅下降,工資總額呈穩步提升態勢。
一、上半年勞動工資運行情況
(一)從業人員小幅下降。1-6月,全縣四上單位從業人員期末人數(預計,下同)7315人,比上年同期減少426人,同比下降5.5%。涉及的12個行業呈五增六減一平態勢。其中,制造業1485人,同比增加140人,增長10.4%;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24人,同比增加3人,增長14.3%;房地產業872人,同比增加65人,增長8.1%;衛生和社會工作374人,同比增加27人,增長8.4%;教育40人,同期無相同行業;建筑業2847人,同比減少177人,同比下降5.9%;租賃和商務服務業367人,同比減少46人,下降11.1%;批發和零售業402人,同比減少87人,下降17.8%;住宿和餐飲業319人,同比減少99人,下降23.7%;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93人,同比減少39人,下降29.5%;采礦業497人,同比減少253人,下降33.7%;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22人,與同期持平。
(二)工資總額穩步增長。全縣四上單位工資總額(預計,下同)191553萬元,同比增長2.3%。涉及的12個行業工資總額呈七增五減態勢。其中,增長最快的行業是房地產業工資總額3121.6萬元,同比增長22.0%;降幅最大的是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工資總額222.3萬元,同比下降34.0%。
2020年1-6月四上單位從業人員工資總額(萬元)
行業名稱
2020年
2019年
增減±
房地產業
31216
25577
22
租賃和商務服務業
5684
5040
12.8
制造業
33075
29701
11.4
衛生和社會工作
3729
3481
7.1
建筑業
79495
75465
5.3
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
1507
1442
4.5
教育
1658
0
100
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
216
240
-10
批發和零售業
8207
9568
-14.2
采礦業
19404
25620
-24.3
住宿和餐飲業
5139
7675
-33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
2223
3368
-34
(三)平均工資小幅提升。單位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預計,下同)27105元,同比增長7.4%。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15446元,同比增長27.8%;采礦業41110元,同比增長19.2%;批發和零售業20518元,同比增長7.4%;建筑業28730元,同比增長6.6%;制造業23017元,同比增長5.9%;房地產業39514元,同比增長4.1%;教育41450元,屬本期新增行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68500元,同比下降0.2%;衛生和社會工作10746元,同比下降1.2%;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3903元,同比下降7.0%;住宿和餐飲業16631元,同比下降9.2%;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9818元,同比下降10.0%。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吸納就業人員能力弱。從制造業、建筑業等勞動密集型行業企業來看,企業法人單位都不同程度增加,但由于部分企業規模不大,吸吶的就業人員不多,特別是建筑業,企業數增加了1家,但從業人員減少177人,下降5.9個百分點。
(二)行業間工資差距大。分行業看,高于全部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的行業有5個,其中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是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68500元,比全部四上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高出41395元,平均工資最低的行業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9818元,比全部四上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低17287元,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與最低行業相差58682元。
(三)就業形勢嚴峻。隨著城鎮化率提高,返鄉務工人員增加,大中專畢業生、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等就業壓力較大,而本地民營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經營效益低,就業崗位相對不足和就業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受前期疫情影響,很多企業不能全負荷生產,造成就業崗位相對減少,很多行業平均工資降幅較大,特別是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平均工資9818元,下降了10個百分點。同時,失業人員的技能與新增崗位的要求不相適應,存在無技能人才富余、有技能人才短缺的現象,影響和制約了勞動力就業。
(四)勞動力供求矛盾突出。一方面有一定專業特長、技能的勞動力供不應求;另一方面部分人員由于技能單一,素質低,就業難度較大,存在“有人無崗上,有崗無人上”的現象。
三、對策建議
(一)調整產業結構轉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州相關產業扶持政策,積極幫助企業轉型升級,促進企業發展,提高重點企業用工需求。同時,積極發揮全縣第三產業優勢,加快文化旅游發展,提高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的就業比重。
(二)強化政策措施,促進從業人員工資合理增長。一是積極落實國家收入分配政策,針對不同行業、企業的情況,通過建立勞資平等協商制度形成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促進從業人員工資合理增長。二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確保最低工資實際水平,并隨經濟增長逐步提高,保護低收入和弱勢群體的利益。三是認真執行最低工資標準,加大勞動保障監督監察力度,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確保勞動者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三)拓寬勞動力就業渠道。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在建項目建設投產的速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加就業崗位。加大對“四上”企業的培植力度,使成長型較好的企業擴大規模,爭取早日成為規模企業,不斷形成新的增長點,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
(四)提升勞動者綜合素質。加大對不同就業群體的培訓力度,全面提升勞動者的技能,整合社會培訓機構的資源,滿足企業對各級各類技能人才的需要。
(五)適當提高低收入行業工資水平,縮小行業收入差距。加強對部分低收入行業清查摸底,分析原因,監督企業嚴格執行最低工資規定,保障中低收入職工的合法權益,最大限度地縮小貧富懸殊,緩解行業收入不公造成的矛盾。
| 上一條:2020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淺析 |
| 下一條:武定縣2020年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