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漂亮的小洋房整齊有序,一面面鮮紅的國旗在屋頂上迎風飄揚,一張張笑臉透出幸福,一幅幅“同圓好夢家夢融于國夢,不忘初心黨心凝聚民心”的紅色對聯彰顯著奔小康的決心。走進武定縣插甸鎮增益村委會中村苗寨,新景新氣象撲面而來。
“在唱響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主旋律下,我們苗族聚居的中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全村16戶64人居住在海拔2300多米的海鶯山上,山上種不出莊稼,苦蕎、洋芋是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村民的房屋基本上都是茅草房,村中道路狹窄,七彎八拐只夠人畜行走,只能人背馬馱。”中村老退伍軍人張樹華說。
2016年中村由于地質災害隱患點易地扶貧搬遷后,家家住進了三室一廳外帶廚房與衛生間的新房,圍墻、大門、村間道路、自來水、太陽能路燈、小廣場……“變化還不只這些,從挑水吃變成自來水通進家,從吃蕎疙瘩、玉米飯變成吃白米飯,從燒柴變成用電磁爐,從步行出山變成開車、騎摩托車,家里從臟亂差變成整潔有序、人畜分離、廚衛入戶、雨污分流......”講起村里的變化,村民楊正昌的話說也說不完。
無獨有偶,距離中村十余公里外的和尚莊村委會長嶺崗,是全村最大的一個苗族聚居的自然村。漫步在水泥鋪就的鄉間小道,眼前是座座獨具特色的苗族民居,村邊是一片片方塊成形的果園,耳畔鳥兒呢喃細語……此情此景,仿佛置身于田園詩般的意境中。
2017年,康照以德老彝族村、老木壩傈僳族村,松包園苗族村3個統建點,其中上沾良村委會松包園兩個村民小組共52戶村民整村搬遷至公路邊,著力把松包園打造成為云南省最具民族特色的苗族亮點村莊。松包園規劃中除了建設鄰里相親、開放式庭園的房屋外,還加強村寨文化建設,做到“年有花山節、季有運動會、月辦培訓班、日開閱覽室”。
在扎實推進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鎮工作中,插甸鎮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目標,深入實施“普惠工程”,全力提升新型城鎮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產業培植、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就醫、上學、民族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發展壯大民族地區經濟總量、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著力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
如今,插甸鎮各族群眾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中提升了幸福感、享受到獲得感、增強了自豪感、強化了認同感,各族人民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李紹德
編輯:段紹玉 責任編輯:丁忠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