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森林覆蓋率55.8%,林地面積312.59萬畝,發展林下經濟優勢明顯。近年來,武定縣聚焦生態增值、產業融合、林農增收、協同發展,林下經濟潛能得到充分釋放。2024年,武定縣林下經濟產值達15.07億元。
聚焦生態增值,打通“兩山”轉化通道
首創林權改革破冰融資。2024年8月,武定縣在云南首發“林下經濟經營收益權證”,通過創新權屬、權益賦能、金融憑證等突破性舉措,解決融資難題,激發林農與新型經營主體積極性。截至目前,頒發權證37本,通過經營權抵押獲貸215.5萬元。構建林農雙收益保障機制。建立“一份資源,雙重保障”機制,在林農轉讓林地使用權獲得穩定收益的前提下,保留其在林下野生菌采集獲得經營性收入。截至目前,累計流轉林地15.77萬畝,林農獲租金收入7626.09萬元。堅持保護與發展并重。通過權證制度規范林下經營活動,在有效保護森林生態前提下,最大化利用林地空間,探索“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截至目前,武定縣林下中藥材種植面積13.8萬畝,建成標準化基地20個,年產值1億元;年養殖胡蜂500群以上,產值1.2億元;林下花卉種植帶動300余戶林農戶均增收5000元。

聚焦產業融合,打造林菌特色產業
推廣仿野生種植,提升資源價值。在插甸、萬德等7個鄉鎮建立林下食用菌仿野生種植示范基地近300畝,成功種植大球蓋菇、羊肚菌、鹿茸菇等,實現四季穩定供應。同步推進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建成干巴菌、松茸保育促繁基地3個共1000畝,落實促繁面積3萬畝,產量與產值顯著提升。延伸加工鏈條,實現價值躍升。在貓街鎮、插甸鎮建成覆蓋武定縣產量的食用菌深加工廠;創新“國企平臺+鏈組企業”模式,推動赤松茸等產品成功上市;培育6家野生菌保育促繁企業,在7個鄉鎮包山促繁1.15萬畝;與永銀等企業合作開發“松茸壯雞米線”等特色產品,林菌產業鏈年產值達3.5億元。深化林旅融合,釋放綜合效益。深度整合獅子山森林康養、己衣大裂谷、紅色旅游等資源與林菌體驗,開發野生菌采集、林家樂美食消費等特色項目,滿足生態旅游需求,帶動周邊就業與消費升級,產值達2.2億元。

聚焦林農增收,構建利益聯結機制
盤活資源入股增收。武定縣鼓勵林農依法自愿以轉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轉林地經營權,通過分紅、租金增收。貓街鎮金鳳村集體合作社流轉林地2300畝發展林下中藥材和生態養殖,農戶獲得每畝保底收入100元+年終分紅,村集體年增收4.1萬元。支持林地創業增收。引導農戶科學選擇林下種植(菌、藥、花)、養殖(禽、蜂、畜)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與經濟效益。免費提供種苗技術,帶動200戶農戶發展庭院經濟,戶均增收1.8萬元。嵌入主體共享增收。推廣“村集體+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建立合理收益分配機制。培育涉林企業及合作社174家、家庭農場4個,吸納1200戶農戶參與務工就業。林下產業提供種植、管護、加工等多樣化崗位,年提供就業6萬人次,形成短期零工與長期雇傭結合的增收渠道,人均年務工收入1.1萬元以上。

聚焦協同發展,打牢生態經濟根基
形成林旅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制定《武定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25-2030)》,明確三產融合路徑,激發村民參與,建成森林康養基地、民宿46家及四季旅游產品。同時以重大項目推動林下經濟、森林康養、生態旅游等深度融合。每年3月至5月舉辦林下經濟文化節等活動,年接待游客超74萬人次,林旅融合產值達2.4億元。持續完善振興支撐體系。強化城鄉融合與要素流動,加大科技投入與林權改革。運用電商賦能農產品上行與文旅推廣,建成縣級電商服務中心1個、村級服務站136個,推動產品從生產端高效流通到消費端,實現產品增值。生態保護與意識提升成效顯著。隨著林下經濟的持續發展,林農增綠護綠意識顯著提升,愛林護林自覺性增強,黑頸長尾雉、獼猴、白腹錦雞等保護動物種群恢復,林草濕資源保護培育利用持續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