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村里報名到廣東上崗,沒操一點心——人社干部幫著填資料,勞務經紀人忙著對接企業,人力資源機構為我們提供了技能培訓,企業派車來接我們。”說起跨省務工的經歷,春節期間通過組織輸出就業的李大哥總忍不住點贊。
人社統籌,轉移就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近年來,武定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以“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質量”為主線,持續優化“本地就業有崗位、外出務工有服務、脫貧就業有保障”的就業服務體系,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QQ群、現場宣傳等方式推送外出務工獎補、技能培訓等政策,消除群眾思想顧慮,鼓勵返鄉人員返崗或外出務工。截至目前,舉行線上線下招聘會36場次,推薦用工崗位38023個。“點對點”輸送省外農民工返崗19輛車次472人,其中脫貧勞動力185人。全縣城鎮新增就業2135人,城鎮失業人員就業394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282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89萬人。
勞務經紀人當“引路人”,把崗位送到院壩里
“王嬸,廣東電子廠招普工,月薪6000還包吃住,您家姑娘要是想去,我幫著報!”清晨的村頭,勞務經紀人李姐拿著崗位清單挨戶走訪,這是她每周的“必修課”。武定縣把勞務經紀人視作轉移就業的“毛細血管”,讓他們成為連接勞動者與崗位的“活紐帶”。
為讓經紀人“懂政策、會服務”,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每年開展專題培訓。從崗位信息核實技巧到報名材料規范,從政策補貼申報流程到風險防范要點,逐項拆解教學。如今全縣30余名勞務經紀人里,既有熟悉村情的“老支書”,也有跑過勞務的“帶頭人”,他們帶著崗位清單走村入戶,用方言講政策、算薪資,累計帶動3000余名勞動力“家門口報名、一站式輸出”。
人力資源機構做“服務員”,從培訓到簽約全兜底
“以前怕出去干不了活,現在機構提前培訓3天,連機器操作步驟都標了圖,心里踏實!”剛結束崗前培訓的小楊說。人力資源機構發揮專業優勢,扛起“崗前賦能、全程服務”的擔子,讓勞動者“出門能上崗”。
縣內外20多家人力資源機構各有“分工”:有的對接制造業企業,開展焊工、電工等技能速成培訓;有的聚焦服務業崗位,教禮儀、練溝通;所有機構都要負責指導簽訂勞動合同——哪些條款不能少、工資支付怎么約定、社保繳納有什么標準,一條條講清楚,還留存合同備份供查詢。今年以來,機構累計開展崗前培訓20場,幫助800余人掌握基礎技能,經他們輸出的勞動力穩崗率比往年提高15%。
用工企業筑“安心巢”,權益保障實打實
“廠里給我們繳五險,還有夫妻房,孩子上學方便,宿舍有熱水空調;人社干部每月都來電話問情況,就像家人在身邊!”在福建某機械廠務工的脫貧戶老王說。武定縣把企業的“保障力”作為合作前提,讓勞動者“在外不憂心”。
同時,人社部門還建立了“跟蹤回訪”機制,每月電話回訪勞動者,發現工資拖欠、權益受損的,幫助協調解決。今年已協調企業補發工資2筆,督促2家企業完善社保繳納,讓185名脫貧勞動力在外務工“權益有保障、遇事有人幫”。
如今,“人社統籌+經紀人牽線+機構服務+企業保障”的組織輸出模式已成規模。下一步,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還要建“務工人員服務群”,實時推送政策、解答疑問,讓每一名外出勞動者都能帶著安心出發,揣著收獲回家,讓就業路成為穩穩的幸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