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發窩鄉探索微網格工作新模式,通過科學劃分微網格、多元融合服務、智慧賦能管理、創新工作機制等一系列舉措,將基層治理的觸角延伸到每一個角落,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織密“微網格” 托起“大民生”,有效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科學劃分,織密基層治理“一張網”

發窩鄉打破傳統的治理格局,充分考慮發窩不同區域的特點和需求,健全完善“村黨總支+黨小組+黨員”網格管理體系,將全鄉科學劃分為12個村級網格,128個網格長,399個網格員,由村組干部擔任網格員,黨員占79%,隨時就地收集村情民意,形成“全域有網、網中有格、格中定人、人負其責”的網格化治理服務體系,網格員將安全生產、鄉村治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等工作“一網網盡”,努力實現上級政策一貫到底、村組情況耳聰目明、服務群眾便捷高效。建立“鄉—村—微網格”三級管理架構,明確各級職責,形成層層負責、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真正實現治理觸角的全覆蓋和精細化,為微網格工作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讓基層治理從“粗放型”向“精準型”轉變。

二、機制創新,激發網格工作“內生力”

為保障微網格工作的高效運行,發窩鄉創新建立一系列工作機制。在考核激勵機制方面,制定了詳細的網格員考核辦法,從信息采集、問題處理、群眾滿意度等多個維度對網格員進行考核,考核結果與績效補貼、評先評優等掛鉤,充分調動網格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建立網格員培訓機制,定期組織網格員開展業務培訓,內容涵蓋政策法規、溝通技巧、應急處理等方面,不斷提升網格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截至目前,全鄉開展網格員培訓13場次。積極探索“網格+自治”模式,鼓勵群眾參與微網格治理。通過村民議事會自治組織,引導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在環境整治、矛盾調解等工作中,出動調解矛盾糾紛35次,調解成功31件次,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三、多元融合,構建服務群眾“連心橋”

聚焦網格員能力提升,推動基層治理全覆蓋,常態化開展政策解讀、業務實操等專題培訓,強化責任意識,推動網格員高效履行“巡、采、宣、辦”核心職責。在政策宣傳領域,網格員通過政策上門、入戶宣講、召開“火塘會”“院壩會”等形式,積極開展法律、政策、信息、科技咨詢服務等活動,將法律知識、惠民政策、農業科技轉化為群眾聽得懂的“鄉土語言”,確保黨的方針政策深入人心,打通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民情收集方面,網格員以“5—10戶責任區為陣地”,化身“網格活地圖”,動態掌握群眾家庭信息、生產生活需求和急難愁盼問題,建立民情臺賬,確保群眾訴求“件件有記錄、事事有回應”。安全守護中,網格員常態化開展入戶巡查,深入排查用電用火、道路交通等安全隱患,通過面對面講解、案例警示等方式,引導群眾強化安全意識。一旦發現隱患,立即現場勸阻并同步上報村級平臺,形成“排查—上報—整改—反饋”閉環管理,為群眾筑牢安全防線,切實將微網格打造成基層治理的堅實堡壘和服務群眾的暖心橋梁。

下一步,發窩鄉將持續深化微網格工作體系,重點聚焦組織架構優化與群眾需求精準對接,通過細化網格單元劃分、強化網格員培訓、完善事件處置閉環機制等舉措,推動微網格從“物理覆蓋”向“效能提升”轉變;同時,依托微網格平臺整合黨建、綜治、民生等多方資源,探索“網格+產業”“網格+服務”“網格+文化”等融合模式,助力鄉村產業發展、矛盾化解和文明建設,切實以“微網格”激發基層治理活力,為鄉村振興注入內生動力,筑牢社會和諧穩定的基層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