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時節,在武定縣東坡傣族鄉占地3000余畝的路其干柑橘基地里,濃密的枝葉間,村民正圍在技術員身邊,目光緊盯著那雙靈巧的手,撐袋、選果、套袋、封口,一氣呵成,這不是尋常的勞作,而是東坡傣族鄉“家門口務工車間”柑橘掛袋技能培訓的火熱現場。

東坡傣族鄉“家門口務工車間”采取“政府組織引導+龍頭企業主導+合作社協調動員+農戶積極參與”的務實模式,構建起“林間學技術,車間練技能,學成上崗穩增收” 的致富路徑,為村民們“不離土不離鄉”打開了一扇穩定增收的大門。

近期,鄉黨委政府借力脫貧技能提升契機搭建平臺,把云南武定中施龍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東坡村委會路其干村柑橘基地的核心產區作為“田間教室”,派出技術骨干手把手教授掛袋育果全流程。“培訓不搞花架子,練的全是真功夫!”基地技術員強調,培訓質量直接關乎果品價值,表現優秀者將優先錄用,且會安排到掛袋、分選、包裝等關鍵崗位,實現技能變現“零時差”。這種“現場學、現場練、現場用”的模式,正是車間生命力所在。首堂課,瞄準的關鍵技術就是提升柑橘品質的“金手指”—掛袋操作。這里沒有枯燥理論,田間地頭是教室,果樹果實是教具,手上功夫是唯一答卷。

之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頭見不著娃幾次,現在到家門口的柑橘基地掛袋,一天能掙120元,下工就能回家給娃做飯,這日子美得很!”正在柑橘樹下掛袋的脫貧戶蔣麗笑著說,手里的果袋隨著動作輕輕晃動。

務工車間實行“靈活用工 + 長期崗位”結合的“彈性用工”:每年的6-7月套袋期和9-12月采果期為用工高峰期,可吸納日用工量約100人;日常則保留30名固定用工崗位負責清理雜草和防治病蟲害。整個基地每年支出工人費用約600萬元。同時,政府投資多筆資金整合建設了389.16萬元的水果分選廠,廠房面積1500平方米,配套分選等設備,為柑橘分選、包裝等后續環節提供了家門口的就業場所。此外,企業每年支付地租給農戶達50.4萬元,惠及72戶260人。在用工方面,無論短工還是長工,都優先向脫貧戶傾斜,讓鄉親們既能顧家又能增收。“家門口務工”不僅是增收渠道,更是生活的希望支點,不再為生計遠走他鄉,在果園邊培訓上崗,讓鄉親們精準掌握技能,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

“把車間辦在我們種植基地里,這個安排太貼心了!”基地負責人于恩奇在現場動情地說:“我們企業扎根東坡,就是要發展產業、帶動就業。務工車間直接落地基地,不僅解決了我們企業對熟練工的需求痛點,此次培訓更給了鄉親們一個在家門口靠技術掙錢的寶貴機會!我們引進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桔研究所最新培育的091無核沃柑、早熟金秋沙糖桔、橘柚等優質新品種,只有科學管理,技術過關才能保證質量和產量,學員練得是真本事,我們企業收獲的是實實在在的生產力,這是雙贏!”

下一步,東坡傣族鄉將持續深化與拓展“家門口務工車間”的富民模式,牢牢聚焦技能提升與穩定就業增收兩大核心。大力推廣這一成功實踐,將“田間變課堂”的技能培訓向更多村組和產業延伸;按照“堅持一核牽引、建好三個數庫、搭建三個平臺、聚焦五個一批”的“1335”工作思路,以“企業下單,平臺派單、村級服務站接單”的“三單式” 模式加強組織化用工;著力提升培訓的精準性與實用性,緊密對接企業需求和產業發展前沿,在果園車間、加工車間等一線場所傳授真本事,練就硬功夫,真正實現在家門口端穩致富飯碗,讓沃野果園飄滿幸福味道,讓更多鄉親切實享受 “離土不離鄉、顧家又增收” 的雙重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