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縣發窩鄉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鄉鎮。近年來,發窩鄉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節為媒,以文化浸潤凝聚共識,全力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

在發窩鄉第十五屆“六月六”民族體育文化節上,由86名各族群眾組成的合唱團同臺獻唱《愛我中華》,嘹亮的歌聲成為民族團結最動人的注腳——這正是武定縣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生動縮影。

文體活動,增進民族團結與進步。發窩鄉精心打造的“六月六”民族體育文化節,已連續舉辦十五屆,成為省級體育文化優秀項目。今年的活動以“激情似火六月六·民族狂歡聚發窩”為主題,雖簡化了部分場景,但其核心價值更加凸顯。“民族是我們鄉最大的特點,也是寶貴的財富,群眾自發參與、共同歌唱,表達的是我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感恩?!闭Щ妩h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張云永表示?!肮澣掌陂g,傳統體育競技活動不僅傳承了民族文化,更成為各村各族群眾增進了解、加深友誼的平臺?!蓖瑯?,發窩鄉的小石橋花山節暨“同心圓”民族運動會也發揮著凝聚人心的作用?;顒犹貏e設置了《武定苗族探源》分享交流環節,鄉黨委書記潘在華向8個苗族村代表贈書并講解民族文化歷史,有力增進了苗族同胞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非遺傳承,技藝串起增收與團結。發窩鄉深知文化是民族團結的深層紐帶,尤其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活化利用。近年來,鄉里投入30余萬元,成立了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余學光的彝族民歌(彝族酒歌)工作室、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普玉珍彝族服飾工作室和發窩苗繡技藝傳承交流中心。這些機構不僅是技藝傳承的陣地,更是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載體。在刺繡大賽和常態化培訓中,400余名各族繡娘齊聚一堂,穿針引線,切磋技藝。她們在傳承“桃心花”等精美圖案的同時,也拓寬了增收渠道,更在共同勞動中加深了姐妹情誼。

固本強基,日常工作筑牢團結之基。發窩鄉民族團結的豐碩成果,更源于日復一日的扎實工作。該鄉系統推進“抓思想、拓渠道、育人才、辦活動、樹品牌”五大舉措,將民族團結融入日常。依托全鄉12個村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和農家書屋,常態化開展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學習研討。同時,積極培育和選樹典型,評選表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家庭,讓余學光、張艷等非遺傳承人成為引領團結的代表。持續深化 “三個一”工程(教唱民族歌曲、展演民族服飾、培訓刺繡技藝),讓民族文化浸潤生活。精心打造的便民議事長廊、民族文化廣場等公共空間,以及院壩協商會等機制,成為各族群眾議事協商、化解矛盾、密切聯系的溫馨家園。

發窩鄉的生動實踐,是武定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一個精彩切面。武定縣正用扎實的行動詮釋著“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時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