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硬仗,目的就是讓“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貧困群眾通過搬遷實現長期穩定的脫貧,補的是“短板之短板”。高橋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認真貫徹中央、省州縣各級文件精神,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重中之重,精心組織、強力推進,推進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和順村位于石臘它村委會的西北部,離村委會5公里。海拔2330米、是地質災害隱患搬遷點。全村共有40戶139人,其中有建檔立卡戶35戶120人、隨遷戶5戶19人,屬苗族村。和順占地面積20.7畝。建檔立卡戶建房面積2320平方米。人均20平方米。全村耕地面積56畝、人均0.39畝。經濟收入重點以勞務輸出為主,主要種植玉米。
一個“地質災害點”迎來轉機
轉機,說來就來。在高橋鎮易地扶貧搬遷這場大工程中,分水嶺村40戶139人,其中有建檔立卡戶35戶120人、隨遷戶5戶19人,全部是苗族同胞。他們將去往條件不錯的安置點和順村開始新的生活。
今年68歲的王志光,他家住在距離和順村1公里、海拔2340米的山上,屬于典型的地質災害點區。這次易地扶貧搬遷,他將搬遷到地勢平整、環境優美的新安置點和順村。2018年4月26日,王志光到搬遷點進行了新房抽號,他抽到了第6幢,現已搬到那里居住。現在一提起這事,他便難掩內心的喜悅。

一條奔向富裕的路
當然,對于易地扶貧搬遷來說,搬進新房并非終點。
高橋鎮黨委書記李文武說,不能讓搬遷戶“住著新房子、過著苦日子”,要確保他們“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不能“人住進新房了、心還在山溝溝里”。
5月1日,家住分水嶺村的王澤光一家搬入安置點和順村。此前他們的老房子出現地基下沉,房屋漏雨,成為危房。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實施后,他們家成為最早一批受益者之一。
搬出了“窮窩”,如何發展產業?分水嶺村組的40戶人家集中搬遷后,老房子將拆除。在這樣的易地扶貧搬遷中,高橋鎮積極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以“入股+土地流轉”的形式,讓貧困戶積極發展中草藥種植和代養小區。

一場進行中的“戰役”
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做好群眾“自強、誠信、感恩”教育,在增強群眾脫貧攻堅主動性的同時,讓群眾從內心深處感黨之恩、感政府之恩、感扶貧政策之恩是長久之“戰役”。
在和順村易地搬遷工作中,鎮村組干部盡量用通俗易懂的方言、簡潔直白的語言與群眾溝通交流,讓群眾明白扶貧政策措施、知曉扶貧工作進度,尤其是要讓群眾做到“五個知道”、“十個明白”、“三個統一”和“一個保證”。“五個知道”,即:讓每家每戶群眾清楚知道鎮村干部是誰、掛村領導是誰、扶貧工作隊員是誰、掛鉤幫扶單位是誰、掛戶干部是誰。
“十個明白”,即:讓每家每戶群眾明白自家所享受的國家惠民政策,包括:新農保、醫療衛生服務、教育、種植業、養殖業、房屋建設、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文化場所建設、弱勢群眾幫扶9個方面的惠民政策,同時要明白自家收入情況。“三個統一”,即:讓每家每戶群眾統一主動脫貧、干群一家親的思想,統一能夠實現人均收入3400元脫貧標準的信心,統一對“精準脫貧”工作認可度的口徑。“一個保證”,即:讓每家每戶群眾保證在各項針對脫貧攻堅工作的督查、檢查、抽查、考核、詢問中如實正面回答,不亂講、不亂說。
在“自強、誠信、感恩”教育過程中,鎮村宣講干部還以列舉具體事例等方式,引導群眾講素質、樹立良好精神面貌;講團結、形成和諧包容氛圍;講道理、妥善處理各種矛盾,通過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宣講教育,群眾對脫貧攻堅的認可度有了明顯提升。今年以來,一堂堂“感恩黨課”在全鎮各村黨總支(支部)開講,一支支“小紅帽”脫貧攻堅突擊隊在各村各組奔忙,一場場別開生面的文藝節目在鎮村文化活動廣場輪番上演,一次次“身邊典型”先進事跡宣講觸動著身邊每一位群眾……
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采取“上黨課、講故事、看電影”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教育和引導群眾提升思想道德素質,移風易俗、告別陋習,培育文明鄉風,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深扎根廣大農村及群眾心中,進一步發揮廣大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作用,激發了貧困群眾奮發脫貧的內生動力。通過“自強、誠信、感恩”教育,為村民樹立自強不息、誠實守信、脫貧光榮的思想觀念和感恩意識,把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黨的感恩之心,轉化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自覺意愿和行動,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堅實的精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