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走進武定縣插甸鎮食用菌加工廠,30多名村民正在熟練地削剪菌腳,白白胖胖的大球蓋菇經分揀后被劃分為一等菇、二等菇和次菇。“沒有想到71歲還能靠雙手賺錢,削1公斤得1塊錢,上個月我削得1000多塊工錢,這個月菌更多我賺得會更多!”樂茂河村委會干納村村民沙記芬開心地說。而帶領大家走上這條路的,正是插甸鎮通過“歸雁工程”引導和推動,從打工妹成長為“種菌大師”的加工廠負責人李孟芩。

武定縣插甸鎮森林覆蓋率高,氣候溫和濕潤,森林遮陰、濕度適宜,為食用菌形成“林菌共生”的生態循環提供了自然條件。目前,插甸鎮已在康照村委會建成270畝林下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試種成功了大球蓋菇、羊肚菌、紅蓋竹蓀等多種菌類,并通過搭配輪作,實現了食用菌四季供應。林下環境自帶保濕屬性,大幅減少了灌溉成本;菌棒廢料直接轉化為有機肥改良土壤,形成了“枯葉—菌袋—肥料”循環體系,每畝人工成本在600元左右。目前,基地首批食用菌產量達810噸,產值超648萬元。待370畝基地全面投產后,年產量有望突破1200噸,產值預計超1000萬元。

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插甸鎮聚焦全產業鏈布局,以招商引資打通“延鏈補鏈”關鍵環節。通過引進武定縣潤恒食品開發有限公司,投資400萬元建成食用菌加工廠,年加工能力達1000余噸,可生產鮮品、干品、凍品、松茸脆等多類產品,年產值超1500萬元,推動產業從“種植端”向“加工+銷售”品牌化轉型升級。同時,該鎮引入菌棒培育企業,持續引進新技術與新品種,同步規劃“食用菌+文旅”融合項目,打造集種植、加工、觀光、研學于一體的產業集群,進一步提升產業附加值。

“從原料挑選到成品包裝,每個環節都有硬標準。”加工廠工人朱禹豪介紹,鮮菇挑選僅保留菇形完整、菌蓋厚實的合格品,經流動清水高壓沖洗除雜;干貨與菌湯包采用人工分揀稱重,通過定制包裝降低運輸破碎率;香菇脆、香菇醬等深加工產品,需逐項檢測外觀、水分及農殘、重金屬含量,確保全流程符合食品安全標準要求。

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背后,是黨建引領的聯動機制支撐。插甸鎮建立“村黨總支+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農戶”模式,整合各村閑置土地、房屋、林地等資源,形成“黨建聯抓、資源聯用、產業聯促”格局,創新推出“閑置資產+庭院經濟+產業幫扶+特色種植”發展路徑。目前,康照基地有2畝反季羊肚菌種植區,全鎮香菇基地及“庭院種菌”模式同步推廣,全年有菌可采、加工廠貨源穩定、村民“家門口務工”成為常態。


“加工廠開廠后,所有的菌菇都實現了價值最大化,現在做成了食用菌全產業鏈,能用自己技術反哺家鄉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加工廠負責人李孟芩說。
“2025年,插甸鎮可實現食用菌年產量3000噸以上,預計年產值超3000萬元。下一步,我們將加大品牌建設力度,加快品牌認證步伐,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鞏固線下批發市場的同時拓展電商渠道,將插甸的優質菌菇及菌菇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讓插甸鎮食用菌成為家喻戶曉的優質品牌。”插甸鎮副鎮長楊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