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武定縣發窩鄉立足民族地區特色優勢,以市場主體培育為引擎,以營商環境優化為保障,創新實施“多元聚力、產業賦能、服務提質”三大工程,推動市場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為全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是創新服務機制,厚植市場主體發展沃土。發窩鄉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通過制度創新與服務優化雙輪驅動,破解市場主體發展瓶頸,如:審批服務提效,推行個體工商戶“智能審批+24小時不打烊”服務模式,實現登記“零見面、零跑腿、零干預”,有效降低準入門檻。新增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16戶、個體工商戶43戶,市場主體活力顯著增強。金融扶持賦能:創新“政策+金融+保險”聯動機制,大力推廣“牛七條+金牛貸+牛保險”肉牛產業扶持政策,累計發放“鄉村振興金牛貸”96筆共591萬元,破解養殖戶資金短缺難題。建立銀企對接常態化平臺,通過商會紐帶幫助企業解決融資、人才等關鍵需求。


二是聚焦特色山地牧業產業,構建市場主體培育鏈條。立足資源稟賦與產業基礎,精準布局特色產業賽道,推動市場主體“量質雙升”:肉牛產業鏈建設:創新“黨建+企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成立肉牛產業專班,引入云南農業大學專家團隊開展技術培訓。目前全鄉肉牛養殖戶達1459戶(占養殖戶總數68%),存欄量突破5000頭,年出欄2000余頭,帶動養殖戶增收500萬元以上。培育大西邑村錢志明等致富帶頭人,帶動80余戶農戶實現戶均養牛4頭、增收數萬元。實施核桃初加工一體化(投資314萬元)、阿過咪產業基礎設施(投資137萬元)等項目延伸產業鏈條。


三是匯聚多元力量,打造協同共治營商生態。引入摩爾農莊簽訂有機核桃產業發展協議,通過“企業+基地+農戶”模式提升產品附加值,依托商會平臺打造 “生態 +產銷” 破局模式,推動發窩冬桃、火腿、野生菌、胡蜂等特色產品銷往楚雄、昆明等地。創新“會+節慶經濟”模式,承辦桃花節、“六月六”、彝族年等活動,組織斗牛、酒歌賽、長街宴等特色項目,年吸引游客超10萬人次,拉動消費與市場主體培育雙贏。培養非遺傳承人4名、少數民族代表120名。國家級彝族酒歌傳承人余學光、苗族刺繡代表張艷等成為文化品牌代言人,推動非遺技藝向市場產品轉化。


發窩鄉通過機制創新撬動、特色產業驅動、多元協同聯動,全鄉市場主體呈現“增速快、活力強、結構優”的良好態勢,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下一步,發窩鄉將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暖心行動”,擦亮“媽媽式服務”品牌,助力市場主體拔節生長、積厚成勢!
(發窩鄉 余才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