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jié),走進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獅山鎮(zhèn)椅子甸村委會畢租村民小組的一個山坳里,400畝黃燦燦的杏子,格外引人注目。

47歲的彝族漢子李鵬忠是武定縣獅山鎮(zhèn)椅子甸村委會畢租村甜杏基地的負責(zé)人。走進基地,就看見每一棵杏樹上都掛滿黃里透紅的杏子,沉甸甸的果實壓得枝條低垂下來,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李鵬忠說:“這個杏的品種是‘金太陽’,比較早熟,另外還有‘金秀’是晚熟品種。”接著他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賬,“去年僅杏的產(chǎn)量就有20多噸,每公斤批發(fā)價7到8元,收入能達到15萬元左右。今年進入盛果期,價格也不低,收入一定會比去年多。”

最開始在畢租山上種植果樹十分艱辛,山上沒有路、沒有水電,但李鵬忠夫妻二人吃住都在山上。冬季山上風(fēng)大,把住的窩棚吹塌了幾次。夏季山上炎熱,他們臉上的皮曬掉一層又一層。功夫不負有心人,果樹掛果見效益了,他們終于看到了希望。后來,有了一定的積蓄后,李鵬忠投資開挖了進山公路,建了一個400立方米的水池,建蓋了房屋,生產(chǎn)生活條件改善了,他們的干勁也越來越足。
如今,李鵬忠在承包的山上除了種植400多畝杏子,還分別種了核桃、李子、桃子等果樹,果林里養(yǎng)雞、鵝等家禽,荒山披上綠衣變成金山銀山,成為春季賞花、夏秋摘果的花果山。行走在山間小路上,聞著杏子香甜的味道,讓人真切感受到豐收的氣息。脫貧戶李會芳拿著袋子正在杏樹下卸果,她邊摘邊說:“我家就在山下村子里面住,來基地摘果子一天能掙80塊錢還管飯。我也得好好干,明年也準(zhǔn)備種植果樹,好早點致富。”

“我種的杏口感好,來的都是回頭客。才幾天時間省內(nèi)外的批發(fā)商就拉走了3車,鄉(xiāng)鄰們也都來幫著采摘。幾年下來我家不僅住上了樓房,還買了轎車,生活質(zhì)量大大提高。”李鵬忠說。
2016年,李鵬忠成立了云山紅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把全村的脫貧戶以及有林果種植需求和種植技術(shù)的村民納入合作社。在他的示范帶動下,畢租村民小組現(xiàn)已種植杏子、核桃、李子、桃子1000余畝,成為椅子甸村委會收入最高的村民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