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精準扶貧工作啟動以來,東甸村在縣委縣政府和東坡鄉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聚焦脫貧退出目標,聚合力、強弱項、補短板、促攻堅,按照一越線(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穩步達到國家標準脫貧線以上),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安全住房、義務教育、醫療保險)的思路,創新幫扶舉措,落細落實幫扶責任,助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出列目標,取得了一定成效。呈現五大亮點:
堅持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提振精神。脫貧攻堅,黨和政府是外因、貧困群眾的自覺行動是內因,為了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真正拔“窮根”,結合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講話精神、省州縣鄉關于脫貧攻堅工作的總體安排部署,駐村工作隊和掛包干部始終發揮宣傳員作用,利用進村入戶走訪和召開群眾會時機,做好十九大精神和脫貧攻堅政策的宣傳和解讀。一是開展宣傳引好路。駐村工作隊利用三卡(掛包干部幫扶卡、貧困戶收入明白卡、貧困戶政策享受明白卡),入戶宣傳和解讀扶貧政策,發放《致全村廣大居民的一封信》,對貧困戶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教育引導貧困群眾深刻理解黨在脫貧路上“不落下一戶,不丟下一人”的真切關懷,感恩從中央到地方的傾力。糾正“不以貧為恥,反以貧為榮”的錯誤思想;二是宣傳好“致富先鋒”的榜樣作用,讓他們不等待觀望,不怨天尤人,不盲目攀比,不蠻橫索要,自力更生發展產業,自己動手建設家園,用頑強的斗志和勤勞的雙手贏取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通過與他們拉家常、舉實例,讓他們看到這些年來生產生活變化,看到黨委政府為此付出的努力,看到自己享受到的各方面幫扶政策,引導他們在“賬”上算清楚、想明白,樹牢用雙手勤勞致富的觀念。堅持通過感恩教育、“三講三評”、“致富先鋒”和“脫貧先鋒”的評選方式,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發揮幫帶作用,增強造血功能,真正樹立“我要脫貧”的思想,實現精神與物質“雙脫貧”。

宣講脫貧攻堅政策、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三評三講”
掛包責任進一步壓實,措施有力。圍繞貧困戶貧困村脫貧退出“6.10”指標,脫貧攻堅工作責任進一步壓實,任務細化到人。縣科協作為掛包東坡東甸的幫扶單位,始終強化責任意識、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切實增強打好脫貧攻堅戰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做細做實掛包點的幫扶工作。一是實行掛村包組工作機制,根據工作重難點,縣鄉村合理調配,成立掛村包組工作領導機構,做到工作目標明確,責任到人;二是掛包部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掛包幫”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具體抓的工作格局,領導小組每月至少專題研究一次脫貧攻堅工作,每年主要領導深入掛包點開展脫貧調研和“幫扶日”活動共均在10次以上,做到日常工作跟蹤問效、重點工作親自參與;三是按照縣委要求調整充實扶貧駐村工作隊員,撥付工作經費,保證下派駐村隊員在得住、能履職、有提高;四是理清發展思路、制定脫貧發展規劃,每年“掛包幫”領導小組都深入幫扶村開展調查研究,動態模清家底,針對貧困村和貧困戶實際,因地制宜、遠近結合,幫助貧困村、貧困戶理清發展思路,制定村級脫貧計劃、項目發展規劃,落實技術人員分片負責培訓責任制,把農函大培訓和“鄉村流動講堂”相結合,助力脫貧攻堅。近四年來在東甸村開展種養殖業科技培訓六期九個班,培訓人數達900余人次,種養殖戶科技意識和致富本領不斷增強,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術支撐。發動干部職工捐款開展春節送溫暖活動3次,慰問品折資12000元。為貧困戶購買扶貧保和“以購促扶”投入資金11000元。開展萬則里小學捐資助學和義教均衡援助6000余元。2015至2019年合計爭取實施項目3個(建設科普惠農示范村1個、科普E站1個),合計爭取投入項目資金32萬元。合計撥付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經費4.5萬元。
縣科協組織貧困群眾參與構樹種植技術培訓 縣政法委書記畢學武到東甸指導脫貧攻堅工作
產業增收有支撐,成效初顯。東甸村以種植業、養殖業、勞務輸出為主導產業,村里建有東甸利興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縣科協結合部門職能,與駐村工作隊、村干部共同分析研究,積極謀劃產業發展思路,幫助支持東甸村產業發展。一是提升壯大蔬菜產業,按照“村有優勢產業、戶有增收產業”的產業發展格局,采用“黨支部+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貧困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運作,精心分析研究制定《東甸村委會蔬菜種植項目實施方案》,通過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發展模式,項目覆蓋151戶521人貧困對象,可實現戶均增收1430.5元,人均增收414.6元,村集體增收2.16萬元;二是實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扶貧工程,貧困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511人,戶均增收0.5萬元。通過公益性崗位落實貧困人口本地就業12人,年人均收入6000元。選聘生態護林員20人次,年人均收入9600元。三是縣科協充分發揮科技促進精準扶貧,開展科普“四個一”建設,幫助東甸村委會申報云南省科普惠農示范村項目一個,資金10萬元,為產業發展注入新科技;四是積極與州科技局協調爭取甜脆玉米、爬桿豆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示范項目1個,計劃投入資金20萬元,項目的實施,將有力示范帶動東甸的蔬菜產業發展。

東甸村冬早蔬菜連片種植區 召開合作社入社成員大會
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夯實,廣為認知。一是安全穩固住房得到有效保障,為沖刺2019年脫貧目標,確保安全穩固住房戶戶達標,縣鄉村形成攻堅合力,爭取農危改及提升政策資金扶持,對184戶(其中,“四類”重點對象112戶、“非四類”對象68戶、兜底幫建4戶)“四類”重點和“非四類”對象實施危房改造、提升、新建,目前,180戶農戶住房提升改造完工后已通過縣級交叉驗收,29戶移民貧困戶的住房加固工作經過多方爭取政策扶持已啟動實施,群眾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二是為補齊基礎設施薄弱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縣鄉村持續發力,在各級黨委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助支持下,經多方協調爭取項目和資金支持,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2015—2018年,投資66.42萬元硬化木宜臘村民小組村組公路1.5公里,投資44.21萬元新修開挖嘎作村民小組通組公路3.3公里,投資6.72萬元新建村小組垃圾池14個、投資9.6萬元新建必豐甸村小組公廁1個。投資69萬元,新建必豐甸、木宜臘、東甸3個村民小組黨支部活動室260平方米。實施農村美化亮化工程,投資45萬元安裝太陽能路燈90盞,受益農戶400余戶。投資 萬元,新建標準化衛生室1個。2019年共爭取薄弱村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資金264.53萬元,硬化兩個村小組(中村、嘎作)進村道路3.335千米、硬化7個自然村村間道路3.64千米、建設6個村小組公廁6個、7個自然村垃圾池10個。東甸、中村、嘎作三個村民組必經的東甸大橋建成貫通,多年夙愿了卻心愿,群眾出行更加便捷方便,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新建的東甸黨支部活動室 新建貫通的東甸大橋
村莊環境衛生治理有效,更加宜居。為扎實深入推進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和貧困對象戶內衛生現狀,著力營造東甸村整潔優美、規范有序、文明和諧的鄉村人居環境,縣鄉村組戶五級聯動,周密安排部署,強化工作措施,通過聘用保潔員、制定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制度和《村規民約》,每月在轄區內的主干道、重點區域、重點地段、衛生死角開展一次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大掃除活動,定時清理清除生活垃圾,以集中攻堅推進常態化管理,形成環境衛生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辦的良好局面,公共場所、村民的房前屋后無垃圾、無亂堆亂放雜物。進一步打造干凈整潔的農村衛生環境,努力為鄉村廣大群眾營造干凈、整潔、優美、文明的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