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武定縣以發展林下經濟為突破口,充分發揮林地面積21.8萬公頃,森林面積19萬公頃的優勢,依托綠水青山發展林下菌種植,走出一條“不與良田爭地,不和草木為敵,不怕山高林深,不負山青水綠”的生態發展之路,做到不砍樹,也能富,讓群眾掙錢顧家兩不誤,在家門口實現增收致富。

深秋十一月,當市場上各類野生菌紛紛步入銷售尾聲之際,踏入獅山鎮大坪子工業園區的林間小徑,只見一排排小樹挺拔而立,郁郁蔥蔥,展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放眼望去,林下一簇簇、一叢叢的姬松茸裹在厚厚的“被子”里,仰著脖往外冒,這些“小精靈”給原本就充滿綠意的樹林平添了幾份生機和活力,每一朵都顯得肥碩飽滿。


武定葉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國亞:我們現在每畝年產2噸到2.5噸左右,每噸的均價是在十塊錢一公斤,每畝的產值大約在兩萬到兩萬五,扣除種植成本及人工成本以后,能夠實現利潤在一萬到一萬五左右。

基地內,工人們分布在樹林間,忙碌著采收新鮮的赤松茸,一派繁忙景象。“林+菌”的發展模式,不僅實現了管護雙贏、一地多收,土地資源效益最大化,也促進形成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的多元創收格局。


群眾廖忠美:這個基地成立,我就天天在這里打工,幫忙種菌、采菌,一天一百多塊錢,一個月下來三千多塊錢,在家門口就能掙錢,還是挺滿意的。

基地員工 戍恩國:我從九月份來到這個基地打工,負責幫忙澆水和管理這些菌子,菌子多的時候幫忙采收,每個月工資在3000左右,還是可以的。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將“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放在突出地位,要求“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明確提出“開發森林食品”。森林是天然的“大糧庫”,也是人民群眾的“錢庫”和“錢袋子”。但如何把這片青綠真正轉換成群眾口袋里的“錢票子”?2024年一月份以來,武定葉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將“主意”打到了食用菌上,先后在獅山鎮麥岔村村委會、舊城社區等地流轉土地上百畝,用于林下菌種植。

武定葉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 李國亞:我們這片林地是今年四月份流轉過來的,流轉了將近48畝,我們利用20畝來進行林下赤松茸的種植,能夠實現產量約40噸,產值大約在40萬元,為來這里務工的人員每戶增收2到3萬元左右。
而說起武定縣食用菌的發展史,不得不提起插甸鎮哪吐村委會的康西樂村致富帶頭人、武定裕茸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孟芩。早在2012年,李孟芩在打工路上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人工食用菌種植,在學到技術后,并開始回家鄉發展人工食用菌種植,公司在逐漸發展壯大的同時,李孟芩還不斷為其他公司提供技術指導,實現食用菌種植“抱團取暖”的良好模式。

武定裕茸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孟芩:我從事赤松茸種植和研發有12年之久,這個基地成立以后,我就在這里,從選地到種植還有管理,提供技術指導,通過這種方式推廣技術,讓老百姓增收,也為我們武定縣林下經濟發展作出一點微薄之力。

產業是鄉村振興之本,林下菌產業的發展,不僅帶動了農民增收,也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菌的繁育保種、菌菇生產到產品開發生產,武定縣舉全縣之力打造一條龍產業鏈。

走進位于獅山鎮九廠村委會的云南春江珍稀菌種植有限公司,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食用菌育苗棚,據悉,該公司是一家集配料、裝袋、育種為一體的食用菌種苗培育基地,每年培育食用菌種苗近15萬袋,并銷往全國各地,而僅僅在武定本地,公司每年就提供5萬袋左右種苗,從源頭上解決食用菌種植種苗問題。

云南春江珍稀菌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 江進帆:我們公司通過產業化經營策略,與種植戶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和互利雙贏的利益聯結機制,為他們提供優質的食用菌種苗,每年可以為武定提供5萬袋左右的食用菌種苗,解決了種植戶的后顧之憂,公司產品供不應求,也帶動了周邊的食用菌種植業、包裝業、運輸業的共同發展,年創社會效益3000多萬元,達到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位于貓街鎮的云南鑫蘑坊生物科技有限,則是一家集產供銷為一體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業,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嚴格的質量檢測,確保了食用菌的品牌和品質,公司成立近兩年來,年產食用菌上千噸,產值近3000萬元,生產加工的食用菌產品遠銷全國各大城市,為武定的食用菌打開市場銷路,提高市場競爭力。


云南鑫蘑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周俊:公司主要采取“123”“百千萬”的戰略方針,即一個食用菌精深加工主題,兩千畝野生菌保育促繁,和六十畝食用菌菌棒種植兩個基地,“農戶+合作社+公司”的三方合作,達到了年向農戶收購食用菌超百噸,收購額超千萬,通過食用菌深加工,解決了農戶銷路的問題,帶動了周邊400多戶農戶從事林下食用菌種植。
目前,武定縣已建成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3個,林下食用菌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產業總產值超過5000萬元,全縣食用菌產值每年超過3億元,林下菌種植真正成為了武定縣老百姓鄉村振興路上的一大特色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