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狀況是一個國家最基本的國情。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當前我國人口發展正處于重要轉折期,正確理解和認識人口數據對于了解國情國力,把握新時代的人口變化趨勢性特征,制定人口發展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進行人口科學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口統計數據常用的統計指標是常住人口、流動人口等。
(一)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
常住人口是國際上進行人口統計、發布人口數據時通用的總人口指標口徑,指經常居住在某一地區的人口。在我國,常住人口是指實際經常居住在某地區半年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三種類型的人口:一是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戶口在本鄉鎮街道或戶口待定的人。二是居住在本鄉鎮街道且離開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半年以上的人。三是戶口在本鄉鎮街道且外出不滿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學習的人。
流動人口一般是指離開了戶籍所在地在其他地方居住的人口。國家統計局定期發布流動人口數據,其統計口徑是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其中,人戶分離人口是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也就是常住人口中的第二種類型人口。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在不同地區之間頻繁地移動,人口的空間分布隨之發生變動。通常,世界各國用“人口遷移”來描述人口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動。在中國由于戶籍管理制度的存在,很多人發生空間變動時戶籍并未改變,由此造成他們的經常性居住地和戶籍登記地不一致的狀況。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人戶分離現象,這些人則被稱為人戶分離人口。在人戶分離人口中存在這樣兩個明顯不同的部分:一部分是在一個城市內部的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的人戶分離現象。這些人戶分離者雖然給城市管理等帶來了很多影響,但這些人戶分離者本身的利益在人戶分離的過程中并不會受到明顯的影響。我們將這部分人戶分離人口稱為市轄區內人戶分離人口。另一部分主要是從一個地區向另一個地區移動的人口。這些人戶分離人口就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早已熟悉的流動人口,他們中的多數是外出務工經商的農業轉移人口。
(二)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的關系
從兩個指標的統計范圍看,流動人口界定的人群包含在常住人口的第二種類型人口中,可以說流動人口是常住人口的一部分。按流動方向劃分,流動人口可以分為流入人口和流出人口。流入人口通常是指來到本地區的非戶籍人口,流出人口是指離開本地區到其他地方居住的戶籍人口。一個地區的常住人口包括流入人口,不包括流出人口。
例如,根據2010 年人口普查數據,安徽省流出到其他地區的人口為 962 萬人,其中流出到北京市的人口為 43 萬人,安徽省的常住人口不包括這外出的 962 萬人,北京市的常住人口包括從安徽來的 43 萬流入人口。
(三)主要作用
由于城鄉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人口流動規模不斷擴大,相對于戶籍人口,常住人口更能真實反映一個地區的人口狀況。當前,我國各級政府主要依據常住人口來規劃經濟社會發展,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入學率、平均受教育年限等指標都是基于常住人口計算的。
| 上一條:什么是采購經理指數? |
| 下一條:什么是住宅銷售價格指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