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購經理指數的基本定義
采購經理指數(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簡稱PMI)是通過對企業采購經理的調查結果統計匯總、編制而成的月度綜合性指數,涵蓋企業采購、生產、流通等各個環節,能夠及時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運行的景氣狀況,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監測指標之一。
1.世界采購經理調查發展概況
采購經理調查已有近百年歷史,是一項較為成熟的景氣調查。1929年,美國建立了PMI指標體系,由美國采購與供應管理協會(ISM)組織實施、編制指數和發布數據。20世紀90年代初,在英國NTC-Research集團(后為英國Markit集團,2022年被S&P Global標普全球并購)的支持下,歐洲多數國家也建立了PMI編制和發布制度。隨著PMI影響日益擴大,歐美以外一些國家逐漸接受這種快速、科學、簡單的景氣調查方式,至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此項調查,且問卷設計、調查方法和指數編制方法等基本一致,調查結果具有國際可比性。從公開數據看,目前各國僅發布反映經濟總體發展狀況的綜合指數和部分分類指數,沒有分行業、地區、規模等細分指數。
2.國家統計局采購經理調查基本情況
為加強對宏觀經濟的監測與預警能力,國家統計局先后于2005年、2007年將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非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納入國家統計調查制度,分別抽取制造業和非制造業調查樣本720家和1200家,此后國家統計局對調查樣本進行了多次擴充和優化,在保證主要行業代表性的基礎上,還兼顧了規模、區域代表性。目前,采購經理調查涉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制造業的31個行業大類,3200家調查樣本;非制造業的43個行業大類,4300家調查樣本,為世界同類調查最多。
(二)采購經理指數的主要用途
PMI用于監測經濟周期性波動以及研判未來經濟走勢,為宏觀經濟政策制定、行業發展狀況分析、企業生產經營等方面提供參考依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為宏觀經濟決策服務。PMI時效性較強,能夠靈敏地捕捉經濟發展的拐點,對宏觀經濟具有突出的預測預警作用。二是監測經濟內部結構變化趨勢。通過對PMI細分指數的分析,可以從行業、規模和生產經營各環節等不同側面了解經濟變化情況和特點。三是輔助企業經營決策。企業可以通過PMI了解宏觀經濟和行業發展的運行態勢,及時調整生產計劃,制定符合企業長期發展要求的戰略規劃。
| 上一條:什么是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 |
| 下一條: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如何區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