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年,是我縣脫貧摘帽之年。縣委、縣人民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六次全會、州委九屆四次全會、縣委十四屆六次全會精神,全面深入開展“十大專項行動”“干在實處,走在前列”大比拼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緊緊圍繞“1133”戰略部署,大力弘揚“跨越發展、爭創一流;比學趕超、奮勇爭先”精神,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摘窮帽工作,全縣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進一步提高,全縣縣域經濟發展繼續保持持續、平穩運行的發展態勢。
一、縣域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
隨著各項改革措施的不斷深化,全縣縣域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保持了穩中求進、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201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7233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下同),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24579萬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305868萬元,增長10.1%;第三產業增加值441887萬元,增長8.7%,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對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6%、41%和43.4%,分別拉動經濟1.4、3.5、3.7個百分點,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3.1%:31.5:45.4%。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428553萬元,比上年增長7.9%,占GDP的比重為44.1%。縣域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一)農村經濟穩步推進
2019年,全縣實現農業總產值(現價)38474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5.9%。其中,種植業實現產值166037萬元,同比增長3.1%;林業實現產值14571萬元,同比增長7.9%;畜牧業實現產值177420萬元,同比增長8.4%;漁業實現產值2600萬元,同比增長6.8%;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24116萬元,同比增長4.1%。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672736畝,增長.66%;其中,糧食播種面積401547畝,增長0.57%;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71189畝,增長0.8%。糧食產量達123751噸,增長2.03%。大牲畜出欄37877頭,存欄78433頭,分別增長14.64%、7.05%;豬出欄343728頭,存欄234405頭,分別增長5.39%、4.7%;羊出欄166001只,存欄195544只,分別增長8.36%、5.92只;家禽出欄3461727羽,增長6.71%。肉類總產量43758噸,增長6.39%。
(二)工業生產明顯下滑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441699萬元,比上年同期減6.82%;實現增加值134211萬元,同比增長3%;實現銷售產值425320萬元,同比減少4.45%。
(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持續增長
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3248.6元,比上年增長11.6%。其中,城鎮實現零售總額193762.7萬元,鄉村實現零售總額89485.9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92%和6.88%。餐飲收入完成68548萬元,增長21.14%;商品零售214700.6萬元,增長8.86%。
(四)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
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增長12%。
(五)財政金融穩健運行
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79094萬元,減1.8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082萬元,增長2.47%;其中:稅收收入33830萬元,減少11.52%;非稅收入30252萬元,增長24.4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33031萬元,增長11.76%。
金融機構年末人民幣存款余額1036674萬元,增長5.93%,其中:住戶存款余額639410萬元,增長12.27%。金融機構年末人民幣貸款余額730611萬元,增長15.81%。
(六)居民收入穩步提高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673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5元,增長10.6%。
(七)物價水平小幅上揚
全縣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102.9%,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2.6%,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總指數103.5%。
(八)旅游市場持續回升
全縣接待國內游客667.6萬人,同比增長22.83%,接待入境游客3128人次,同比增長16.8%,全縣旅游收入787284.35萬元,同比增長32.8%。獅子山接待游客45.4萬人,同比增長10%。
獅子山門票收入581.7萬元,同比下降12%。
二、當前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當前,全縣縣域經濟發展總體穩中有進,但發展不平衡、區域發展不協調、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等問題依然是制約全縣縣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瓶頸。
(一)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調整優化壓力較大
2019年末,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23.1%:31.5:45.4%。屬于“三二一”產業結構類型,雖然與上年相比產業結構有所優化,但第一產業占比高于全省10個百分點,高于全州5.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中傳統農業仍占主導地位。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整體不高、規模不大,基本都處于產業鏈的最低端;農業基礎薄弱,投入仍然不足,受自然條件影響大;新型經營主體培育不足,農業科技創新力度、農業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等亟須加強。第二產業增加值結構占比低于全省2.8個百分點,低于全州7.9個百分點。全縣28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多為采礦業和初加工工業原料,附加值較低,對地方經濟的貢獻和帶動性較小,缺乏市場競爭力,與本地資源優勢相關聯的精深加工沒有形成產業鏈;新動能培育不足,工業支撐依然不強。第三產業規模較小、體系不全、帶動不足、比重提升緩慢。增加值結構占比低于全省7.2個百分點,高于全州2.5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缺乏成型的支柱產業、龍頭企業和品牌產品,市場競爭力較弱,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有限。三次產業互補性不強,產業集聚度和規模效益較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
(二)投資消費拉動能力有限,發展后勁不足
主要表現在投資增長動力不足,項目小、散,缺乏重大項目的支撐,持續增長乏力,導致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嚴重制約經濟發展。消費市場穩增長難度大,消費拉動受限;城鄉消費市場發展不協調,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占比達68.4%,鄉村消費市場不活躍,對經濟拉動力還不夠強。
三、2020年縣域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為確保目標任務的順利實現,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扎實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努力保持全縣經濟平穩增長。
(一)農村經濟仍是經濟發展重要基石
我縣是典型的農業縣,通過多年發展,具有較強的品牌支撐和聲譽,但發展力度弱,聲譽傳播力度小,努力延伸農業產業鏈的發展空間仍然較大。大力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及武定品牌畜牧業,以當前“農、林、畜”等龍頭企業為基礎,繼續打造地方優勢特色品牌,提速推進優質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實施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二)工業經濟仍是經濟發展的支柱
通過歷屆縣委、縣政府的辛勤努力,全縣工業經濟發展已初具規模,只有二產業的長足發展,方能更好地帶動三產的健康發展。堅定不移地實施工業強縣戰略,積極培育“成長型”、“做強型”企業,不斷提高工業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做強新型工業化道路,鼓勵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產業層次和核心競爭力的進一步提升是全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鼓勵資源有效利用,引導企業技改升級,強化初加工向深加工的轉變,延伸產業鏈和橫向合作,繼續加大縣級領導聯系服務重點企業和政企懇談會制度,開展存量規下企業摸底排查,挖掘納規潛力,強化企業幫辦服務,有序推進納歸入庫;加快推進工業園區建設步伐,完善工業園區配套功能,促進企業聚集和發展壯大。重點宣傳各級關于企業申規達限、擴銷促產達限、降低企業稅費、用地成本、用電成本、融資等穩增長激勵政策措施,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并通過融資、發放貸款、撥付技術改造補貼、擴銷促產獎勵等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認真貫徹國家、省、州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著力破解企業發展資金瓶頸。
(三)投資拉動仍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樹立“抓發展必須抓項目,抓項目就是抓投資”的發展理念,圍繞五網建設、新興產業培育、新型城鎮化、現代物流等重點領域,超前謀劃、深度推進項目謀劃、儲備、包裝、篩選、上報、審批和核準等前期工作,積極爭取國家及省州項目支持和資金補助,抓緊落實項目要素保障,努力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有效破解項目“審批難、落地難、融資難”等問題。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施精準招商,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以項目帶動發展,充分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四)新興產業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充分利用武定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以獅子山景點為支撐,以己衣大裂谷、新村湖、香水箐等旅游景點為依托,努力打造旅游品牌,不斷健全和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旅游綜合效益有效提升;加快科技咨詢、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的招商引資力度,利用電商平臺為本土產品找市場、為特色產業找出路。挖掘市場潛力,科學規劃并穩步建設獨具民族文化新縣城,舉辦彝族火把節、牡丹文化旅游節、花山節等民族文化節日活動,發展旅游、休閑、購物、餐飲、住宿等服務業,激活以縣城為中心的商貿服務業,實現旅游與商貿服務業相互促進,提高服務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
| 上一條:武定縣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運行簡析 |
| 下一條:2019年武定縣農業生產發展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