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國土資源工作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有更大作為。” 姜大明部長在剛剛召開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的這句話,明確點出了國土資源工作在新時代的著力點和突破口。
當下,質量正成為中國經濟社會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標識,得到上上下下的空前重視。去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宣告我們正式向“質量時代”邁進;1個月后,黨的十九大將“質量強國”和“質量第一”寫進報告,并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高質量發展”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建設的主旋律。因為,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已經從“有沒有”更多向“好不好”轉變。
國土資源工作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之基,土地、礦產、海洋等,無一不在國民經濟的供給端處于重要地位。過去一年,國土資源部門在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戰場上收效不小。一方面,強化用地用礦源頭管控,完善土地儲備管理制度,做好“僵尸企業”土地處置,牢牢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城因地施策,有力推動了“三去一降一補”,助力政府防險減債。另一方面,著眼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推行“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降低用地用礦成本,助企業“輕裝上陣”、勇闖難關。與此同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新戰場上,啟動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出臺用地新政促農村三產融合發展……
然而,面對新時代、新形勢,該如何唱響“高質量發展”主旋律?這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要以“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進高質量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國土資源工作必須在這三大變革上下苦功。而推動這三大變革,關鍵是提高要素生產率,主線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所謂質量變革,一手要抓供給質量,一手要抓供給結構。必須承認,從資源供給質量來看,不論是土地還是礦產資源,都存在著質量的“短板”。質量不高、高標準農田占比少、污染土壤亟待修復等等,耕地質量已經難以適應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的要求。可靠、可行、綠色的礦產資源新增儲量不足,影響我國礦業在國際礦業中的競爭力、話語權,也阻擋著礦企“走出去”的步伐。再看資源供給結構,雖然我們努力“控總量、減增量、盤存量、放流量、提質量”,但增量依然是大頭,盤存量尚任重道遠。而礦產資源供需空間錯位的問題則更加突出,資源富集區與生態保護區存在重疊,重要支柱性礦產資源短缺,強優礦、探新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上種種,都要求我們繼續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推動國土資源供給全面轉型升級。
效率是經濟永恒的主題。高質量發展階段,任何領域的效率變革都不能眼光向內。尤其是作為基礎要素的國土資源,在自身集約高效利用的同時,還當盡可能地著眼全要素發力,加強土地政策、資源政策與人口、產業、投資、金融、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綜合效益,讓土地、礦產資源成為提高資本、環境、科技等新經濟要素利用率的“制約閥”。
動力轉換貴在銜接有序、持續到位。但這取決于“創新”二字。推動動力變革,我們須充分發揮創新的引領力量,在重大創新任務、改革舉措上拿出新作為。抓科技創新,在“上天、入地、下海”中亮出更矚目的成績單;秉承“大土地”觀,構建協同融合的土地科技新格局,補齊這塊“三深一土”中的短板。抓制度創新,加快制度供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高質量發展增添內生動力。同時,還要大力推進理論、實踐、管理、文化創新,吹響全系統積極主動創造的“集結號”,集聚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揚帆啟航,風正當時。中國經濟這艘航母已經向著高質量發展啟航,國土資源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號角既已吹響。新時代,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根本要求,聚焦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推動國土資源事業實現真正“質變”。(原文:摘自楚雄州國土資源局網站)
| 上一條:學習貫徹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評論之二 |
| 下一條:國土資源部耕地保護司負責人解讀《關于全面實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的通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