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要在全系統開展“質量提升年”活動。單獨看,這項活動就已有時代沖擊力,而聯系前兩年的持續發力,則更見出深意。
從2016年起,國土資源工作會議連續打了三張年度工作抓手牌:2016年的“能力建設年”,提出要推動各級領導干部提高四種能力——懂全局、管本行的能力,抓重點、破難題的能力,抓落實、求實效的能力,崇廉潔、拒腐蝕的能力。2017年開展“責任落實年”活動,強調突出政治責任,強化崗位責任,壓實改革責任,確保各項任務全面落實。而今年的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以質量提升年為抓手,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到實處”,要求結合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在全系統開展“質量提升年”活動。三年三個抓手,從改風氣強能力到抓落實講擔當,再到提質量求實效,一步一個臺階,走出了一條脈絡清晰的綜合能力建設路線圖。
集中全力抓好國土資源工作的質量提升,是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和國家發展戰略對國土資源工作的新要求使然。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們當然再也不能像過去那樣粗放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推動“質量變革”,建設“質量強國”。
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三方面有更大作為,國土資源工作以新定位制定了總體目標:加快建設安全、綠色、高效、法治、和諧的美麗國土。能否實現如此宏偉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是否能夠提升自己的管理質量。
就在不久前,合肥女教師高鐵扒門事件被刷屏。一個看似個案的小概率事件竟然引發全民熱議,連續發酵的輿情之后,人們終于清楚地意識到,它其實恰好反映了正在轉型中的矛盾沖突。當高科技已經帶著中國駛入高鐵時代,種種不守規則的陋習因為與之完全的格格不入而愈發顯得落后不堪。由此帶來的思考是,一個社會真正的文明標準是什么?數量多了、規模大了真得等于進步嗎?國土資源管理是國家基礎、戰略性工作的重要部分,如果不把提升質量作為抓手,恐難勝任履職擔當。
按照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所謂“質量提升年”,一是要提高質量,“要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及國土資源中心工作,努力提高工作質量”;二是要提高針對性,“針對主要矛盾和薄弱環節,抓準癥結,提出補短板、強弱項的有效對策”;三是強調提高落實度,“明確責任主體,強化責任擔當,確定路線圖、時間表,以務實高效的工作推動高質量發展”。
提升工作質量基礎是要有眼界。古人論人才就是“胸中的一副別才,眉下的一副別眼”。試想,如果不從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出發,不對國際、國內以及行業內外的形勢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怎么能為鄉村振興發揮基礎支撐作用?怎么提高地質礦產服務保持能力?又如何推進國土資源科技創新?
提升工作質量需要樹立規則意識、嚴格科學標準、講究精確和準確。這些年,從上到下都在弘揚工匠精神、強調抓鐵有痕,正是這個道理。無論蜻蜓點水式和“推、繞、拖”式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還是馬馬虎虎、粗枝大葉的落后習慣,都與我們所處的時代要求背道而馳,都必須從價值觀上做徹底的摒棄。
提升工作質量需要速度加效益。2018年國土資源十大任務,件件都直接聯系國家戰略發展和民生權益,比如包括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助推脫貧攻堅和防治污染在內的三大攻堅戰,比如加快供地保護新機制和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方式,比如第三次全國土地調查工作和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既要干,就一定努力干好,干出最好效果,不能只見“盆景”,不見“苗圃”,更要堅決杜絕“爛尾樓”。
這是一次在新時代進行的新長征,希望全系統扎實開展“質量提升年”活動,力促國土資源工作新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原文:摘下楚雄州國土資源局網站)
| 上一條:學習貫徹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評論之五 |
| 下一條:學習貫徹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評論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