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冷暖,關系萬家憂樂。國土資源惠及民生的工作要求,從之前“盡心盡力維護群眾權益”到2018年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新時代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為”,是明顯優(yōu)化升級,是以人民為中心發(fā)展思想在國土資源領域的落地,也是國土資源人在新時代主動作為的責任擔當。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道行致遠,不忘初心。國土資源是發(fā)展之基、生態(tài)之源,更是民生之本。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土資源系統始終將維護群眾權益作為工作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在用地保障、土地整治、礦產開發(fā)、改革試點、精準扶貧等方面持續(xù)施策。茫茫戈壁崛起綠色新城、崇山峻嶺豎立巍巍鉆井、貧瘠土地長出更多食糧、地災一線筑起安全屏障,努力地工作得到黨和人民的充分肯定,收獲了一份出色的國土資源惠民成績單。
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落實到國土資源工作上,這無疑對國土資源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了全新、更高的要求。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為,需要筑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需要始終把人民利益頂在頭上,時刻把群眾冷暖放在心中,拓寬資源惠民渠道,正如姜大明部長在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讓人民群眾在國土資源改革發(fā)展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精準施策、深化改革是根本。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獲得,首先是要解決群眾反映最突出、最集中的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途徑,便是深化國土資源領域改革、創(chuàng)新國土資源惠民政策和維護群眾資源權益。目前廣為社會關注的土地制度、自然資源管理制度等改革,作為具有牽引作用的關鍵領域改革,需要聚焦重點環(huán)節(jié),找準破解民生難題與保持經濟增長的“最大公約數”,充分體現國土資源的自然屬性、資產價值和資本功能,建立起資源惠民長效機制。
敢于擔當、善抓落實是關鍵。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提出了2018年國土資源系統助力鄉(xiāng)村振興、深入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等十方面的具體工作任務,都與保障和改善民生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何把這10項工作抓好,通過這些工作體現國土資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確需要全系統上下盡心盡責,切實做到擔責不誤、臨難不卻,需要全系統結合實際、精準發(fā)力、把便民利民的措施真正想到前頭,做到實處。
督辦督察是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督察是抓落實的重要手段”。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上,在推動國土資源惠民政策用足用好上,需要充分發(fā)揮督察在打通關節(jié)、疏通堵點、激活全盤中的作用。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征程,國土資源人可以而且應該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有更大作為。
(原文:摘自楚雄州國土資源局網站)
| 上一條:貫徹落實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評論之四 |
| 下一條:學習貫徹全國國土資源工作會議精神系列評論之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