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云委員:
你提出的關于規范少數民族語言、習俗、服飾的提案,已交我們研究辦理,現答復如下:
首先,感謝你對民族工作及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視、關心和支持。
武定縣縣域國土面積3322平方公里,轄11個鄉鎮、133個村(社區居)民委員會、1572個村(居)民小組。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97%。境內百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白和壯族,按公安戶籍人口統計,2018年末全縣總人口28.07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5.82萬人,占總人口的56.37%,其中彝族人口8.95萬人,占總人口的31.91%,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6.61%。是一個集山區、民族、宗教、貧困“四位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由于生存區域環境、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的不同,創造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輝煌燦爛的文化,為我們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
一、“關于鼓勵少數民族用自己的本民族語言和漢語對下一代采取‘雙語’同步教學,從小開始培養少數民族傳統習俗和語言”的意見
武定歷史上是彝族羅婺部居住的地方,彝族先民遠在漢代以前就有“畢摩”以宗教、祭祀、做曬場、圍火塘等形式向彝族人民傳授文化,至明代武定鳳氏大力促進彝族固有文化,設彝文學校教育子弟,抄寫各種經典并雕版印刷,流傳民間。1954年9月,小學整改工作結束后,縣文教科針對山區少數民族生不懂得漢語的實際,決定以民族語和漢語相結合開展教學,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盡可能安排本民族的教師任教,并要求漢族教師學會少數民族語言,雙語教學得到重視和發展。1980年9月省委省政府批準在發窩建立“省立民族小學”。之后雙語教學逐步規范有序,成為民族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出臺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先后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雙語師資,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對于促進我縣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素質的提高和各民族的團結起著重要的作用。
我縣的雙語教學主要采取彝、苗、傈僳、傣等語種教學。這四種語言是我縣四個世居少數民族常用的語言,四個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彝文主要由“畢摩”以宗教、祭祀等形式使用,縣級單位名稱和有關專業部門也使用彝文。苗文、傈僳文、傣文在信仰基督教教徒中使用,主要是《圣經》翻譯成本民族的語言供信徒使用。在我縣的雙語教學,實際上可以說雙語單文教學,用本民族語言扶助不懂漢語的少數民族學生盡快過渡到漢語教學,沒有雙語教材,更無本民族文字的教學。但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學前和低年級開展雙語教學,對于促進學校入學率和鞏固率,讓學生盡快懂得漢語和提升教學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深受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的歡迎。據統計,2009年全縣開展雙語教學點有88個,95個教學班,學生1182人,有教師95人,其中用彝語扶助的教學點32個,苗語的27個,傈僳語的27個,傣語的9個。教育部門極為重視,縣教育局專門成立了雙語教學的管理機構,安排人員抓此項工作,制定雙語教學規劃,每年經費開支列入財政預算,按照省州的要求,定期開展雙語教師的認定和培訓工作,同時在生活上和工作上多關心這些教師,使他們真正做到安心從教、樂于從教。2009年以后,由于校點撤并,我縣開展雙語教學的學校數逐年下降。2010年底,全縣開展雙語教學的學校有14所,均是班級數在三個以下的邊遠山區教學點,接受雙語教學的學生為學前班及一年級學生,共計282人。其中用彝語扶助的教學點7個,苗語的5個,傈僳語的2個,有雙語教師14人。
二、關于“鼓勵少數民族盡量穿著本民族傳統服飾杜絕網購或者借鑒不同支系的民族衣服”的意見
民族服飾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符號和載體。作為一種顯現文化,在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民族服飾在日常生活中發揮著傳承民族歷史、標識民族身份、物化宗教信仰、傳承人生禮儀等文化功能。在中華民族的大家庭里,每個民族都有其獨具特色的服飾,詮釋了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同時也生動地展示了各民族服飾的繁花似錦。武定縣境內百人以上少數民族有彝、傈僳、苗、傣、回、哈尼、白和壯族,各民族因支系眾多,審美情趣不同,所處環境各異,其服飾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多姿多彩,是民族文化中最亮麗的一道風景線。
在民族地區穿著民族服裝,這對于充分展示各民族的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樹立各族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對于凝聚人心,形成合力,樹立武定縣對外良好形象,對外開放、招商引資、經濟建設、構建“多彩羅婺.幸福武定”都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推廣民族服飾,鼓勵少數民族盡量穿著本民族傳統服飾杜絕網購或者借鑒不同支系的民族衣服,既是弘揚和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客觀需要,也是促進本民族文化與旅游結合,加快發展生態文化旅游的現實選擇。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離不開各級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相關部門的大力配合及廣大民眾的熱情參與,離不開人民群眾文化自覺的不斷增強。唯有將民族服飾產業化,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文化資源發展旅游業,讓民族服飾不被市場經濟沖垮,讓少數民族群眾在民族服飾產業發展中得到實惠。
武定彝繡,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化底蘊豐厚。它是武定一帶的一種古老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民間手工藝術,在新中國建立前,上供土司的刺繡品就以花條、飄帶、圍腰頭、帽蓋、鞋、衣服而為世人稱贊。彝繡的傳承,一步步走到今天,以彝繡為代表的繡品在全縣范圍內逐步形成了一個零散、粗放但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產業。鼓勵少數民族盡量穿著本民族傳統服飾杜絕網購或者借鑒不同支系的民族衣服,就是要拓展市場,推介產品,擴大銷售,搭建刺繡發展平臺,展示武定婦女風采,發展和傳播武定民族民間刺繡文化,把具有彝族特點的傳統刺繡文化推向社會,進一步培育和壯大羅婺彝繡產業,樹立全縣婦女民間刺繡文化品牌,全面提高武定羅婺彝繡在省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02年11月至今,在上級各部門的幫助指導下,我縣注重開發民族民間刺繡文化,在全縣建立了刺繡協會11個,發展刺繡專業村7個,摸索組建了田心鄉雞街子村刺繡協會、環州鄉、東坡鄉、發窩鄉刺繡協會,開發出各式民族包、男女繡花馬甲、繡花鞋、信插、壁掛架花領帶、床搭巾等20多個品種投放市場,使傳統的民族民間刺繡工藝逐步由自身的服飾需要向商品文化產業拓展,不但培養了一批彝繡手,解決了他們的就業,而且提高了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生活質量,成為我縣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婦女增收致富的一個新亮點。同時也增強了少數民族穿著本民族傳統服飾而杜絕網購或者借鑒不同支系民族衣服的自信心。
三、關于“在重大節日活動中盡量按照最傳統的習俗過節,不要因為商業因素讓節日變味,回歸傳統習俗少一些商業運作”的意見
節慶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是中華文明的記憶和象征,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多樣,其中,中華傳統節慶是重要的傳承渠道和展示平臺。且節慶不是統治階級或者少數階層的專屬文化現象,它蘊藏在廣大人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是人民凝聚共同情感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共同體的維系力量,為廣大民眾所深切認同。因此,節慶活動能夠把分散的社會個體聚合起來,形成一種共同的社會文化氛圍,進而演化成為一種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使社會成員中的個體獲得文化歸屬感。最早的節慶活動都是以祭祀為主要目的,在生產力極端落后的情況下,人們對自然萬物充滿了敬畏,他們虔誠地想通過祭祀的方式來祈求自然的恩賜,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節慶活動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有些傳統節日已經消失,有些節日的功能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蘊含在節慶活動中的民族心理、道德倫理、精神氣質、價值取向和審美情趣等深層底蘊是相對穩定的,它是節慶活動的文化內核,是人類文明的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重要分支,是觀察民族文化的一個窗口,是研究地域文化的一把鑰匙。
民俗文化是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是承自上輩的文化,這種文化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民俗文化又有一定的脆弱性,它雖是民眾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當社會向前發展時,它極容易消 失。民俗文化受到破壞與損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人為原因;二是自然原因。人為的原因是指由民俗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承人造成的破壞。比如因為無知或追求金錢利益,隨意改變民俗文化傳承的內容和形式。武定是一個集山區、民族、宗教、貧困“四位一體”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其民俗文化在民居、服飾、歷法、語言、飲食、婚戀、節日、喪葬、民間體育、禁忌、歷史源流等方面較為突出,具有深厚底蘊和悠久歷史。但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下,受到相互間文化交流的沖擊,民族民間節日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也在發生著迅速地變化。政府主導的重大節日活動一方面擴大了武定的對外影響,促進了地方經濟建設,有利于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另一方面,也促使重大節日活動中的傳統民間節日民俗在當代文化變遷中迅速地都市化、商業化,傳統文化色彩削弱。一方面民間傳統節日觀念及習俗淡化;另一方面節慶活動城市化,同化了不同習俗的節日傳統;再者是民俗活動商業化,異化了民族節日習俗的文化內涵。
節慶文化作為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抓手,在國家發展、民族復興大業中的地位不斷明確、作用不斷提升,其發展在國家清理和規范節慶活動的工作中逐步走向規范化。所以,在重大節日活動中,按照傳統的習俗過節,不要因商業因素讓節日變味,回歸傳統節日習俗。我們除了思想上重視外,還應有一整套可操作的保護方案,建立民族節日的民俗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有目的地自覺地保護歷史,引起政府和民眾對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視,發現并盡力搶救已經被破壞的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未被保護或者保護不力的傳統的民俗文化。但最有效的保護當然是通過國家以立法的形式,將民俗文化的保護變成政府行為。其次,建立良好的民俗文化的保護環境,同樣是至關重要的。除政府部門的努力外,喚醒民眾的保護意識也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是民眾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歷史延續和發展主要靠民眾自發的參與。通過建立以民眾為核心,以政府主管部門為樞紐的民族文化保護機制,確定保護的民族節日項目,確定傳承人,悉心聽取傳承者的意見,使政府與傳承者共同擔負起保護的責任。
感謝你對政府工作的關心支持。希望您今后繼續關心支持我們的工作,提出寶貴的意見建議。
武定縣民族宗教事務局
2019年8月19日
聯系人及電話:蘇興祿;0878—8712404。
| 上一條:武定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對政協武定縣九屆三次會議第137號提案的答復 |
| 下一條:武定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對政協武定縣九屆三次會議第64號提案的答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