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索引號53232900500010000
武定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材料之四
關于武定縣2020年地方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年地方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書面)
—2021年3月3日在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
武定縣財政局
各位代表:
受縣人民政府委托,現將武定縣2020年地方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1年地方財政預算草案提請縣十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查,并請縣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0年地方財政預算執行情況
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財政改革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疫情、減收、防風險等壓力,全縣財政干部迎難而上、擔當作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更加注重以“政”領“財”,把準財政工作方向,切實把縣委、縣人民政府交給的“責任田”種好管好。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依法監督、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全縣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年初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財政收支預期目標,有力推動全縣經濟恢復和社會大局穩定。
(一)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45585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45318萬元的100.6 %。從征收部門看,縣稅務局組織縣級收入29392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39483萬元的74.4%,完成調整預算數29866萬元的98.4%;縣財政局組織收入16193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5835萬元的277.5%,完成調整預算數15452萬元的104.8%。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0636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303983萬元的100.8%。
2020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平衡情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585萬元,上級補助收入253683萬元,上年結余4004萬元,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511萬元,調入政府性基金600萬元,債務轉貸收入21341萬元,收入總計326724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6361萬元,上解支出4961萬元,地方政府一般債券還本支出9942萬元,安排預算穩定調節基金1407萬元,支出總計322671萬元。收支總量相抵,年終結余4053萬元(全部為上級專款結轉下年支出),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完成26075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52488萬元的49.7%,完成調整預算數45250萬元的57.6%,比上年同期8435萬元增加17640萬元,增長2.1倍,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完成25827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52248萬元的49.4%,完成調整預算數45000萬元的57.4%。
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完成70865萬元(含專項債券32000萬元和抗疫特別國債12104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69689萬元的101.7%,完成調整預算數91208萬元的77.7%,比上年同期8503萬元增加62362萬元,增長7.3倍。
2020年全縣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平衡情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完成26075萬元,上級補助收入1085萬元,轉貸政府債券收入44104萬元,上年結余711萬元,收入合計71975萬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完成70865萬元,政府性基金調出600萬元,收支相抵年終結余510萬元,收支平衡。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執行情況
2020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完成10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10萬元的100%,比上年同期7萬元增加3萬元,增長42.9%。上級補助收入8萬元,收入合計18萬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完成18萬元,收支平衡。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執行情況
2020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完成34170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29609萬元的115.4%,完成調整預算數28244萬元的121%,比上年同期29455萬元增加4715萬元,增長16%;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完成3145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數26304萬元的119.6 %,完成調整預算數26861萬元的117.1%,比上年同期25068萬元增加6383萬元,增長25.5%;當年收支結余2719萬元,上年結余35037萬元,年末滾存結余37756萬元。
(五)地方政府性債務情況
2020年,全縣納入預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121918萬元,占省州核定我縣2020年政府債務限額202811萬元的60.1%。其中:一般債券78505萬元,占一般債務限額99730萬元的78.7%;專項債務余額32200萬元,占專項債務限額41900萬元的76.8%;政府債務外貸余額11213萬元,占政府債務外貸限額61181萬元的18.3%。
上述數據均為快報數,待州財政局正式批復我縣財政總決算后,部分數據會有所變化,屆時再向縣人大常委會進行專題報告。《武定縣人民政府關于2020年縣級財政預算調整方案的報告》已報經縣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
二、2020年財政主要工作和“十三五”工作回顧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全縣財政收支形勢較為嚴峻,戰“疫”、戰“貧”、保“三保”、防風險方方面面的“糧草軍需”讓每一位財政干部肩負著比往年更為沉重的責任和壓力。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艱巨繁重的脫貧攻堅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財政干部一路櫛風沐雨、砥礪前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偉大實踐中,財政工作理念、思路、方法進一步完善,對做好財政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深化,打破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
(一)聚焦“六穩”、“六保”,爭取中央直達資金卓有成效
全年共爭取到位直達資金73808.6萬元,直達資金爭取總量排全州第一。其中:特殊轉移支付28171萬元、抗疫特別國債12104萬元、正常轉移支付直達資金11624.3萬元、參照直達資金21909.3萬元。為全縣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提供有力的財力支撐。一是特殊轉移支付是兜牢“三保”底線的關鍵。我縣爭取到特殊轉移支付28171萬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25929萬元,指定用途的民生類項目補助資金2242萬元。縣人民政府統籌謀劃,科學安排財政支出,強化公共財政屬性,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以民生為首要,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工資發放和機構運轉,實現了全年“三保”支出應保盡保,切實兜牢兜實“三保”底線;二是抗疫特別國債是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支撐。我縣爭取到抗疫特別國債阿慶爭水庫、武定縣中醫醫院建設項目資金12000萬元和困難群眾救助資金104萬元。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全部用于支持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抗疫相關支出,并嚴格按照抗疫特別國債資金監管“一個不得”“六個嚴禁”的要求強化項目和資金管理,有力支撐重點項目建設;三是民生直達資金是惠企利民復工復產的保障。積極爭取養老保險、醫療保險、醫療救助、困難群眾救助、優撫對象補助、就業補助及疫情防控等民生類直達資金29104萬元,并結合實際大力優化直達資金支出結構,重點用于疫情防控、援企穩崗和困難群眾救助,切實發揮直達資金惠企利民的政策效益,為全縣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聚焦掛牌督戰,精準投入脫貧成果鞏固和重點地區深化治理
一是準確把握政策,加強資金統籌整合。深入踐行和完善扶貧資金管理政策內涵,結合武定實際,強化扶貧資金管理,加大扶貧資金整合力度,積極破解扶貧資金管理瓶頸問題,全面落實扶貧資金績效管理措施,最大限度發揮財政資金的效益,確保財政扶貧資金安全、高效運行。全年共投入扶貧資金136172.8萬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06294.9萬元,省級財政投入11976萬元,州級財政投入7599.8萬元,縣級財政投入1432.4萬元,滬滇幫扶資金投入5835萬元,招商銀行定點扶貧資金投入2410.2萬元;其他社會捐贈和企業幫扶資金投入624.4萬元。各級財政資金累計投入127303.1萬元,占投入資金總量的93.5 %。
二是補齊短板弱項,優先保障重點地區。按照各級黨委政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精準脫貧,不落一人”的要求,根據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重點地區脫貧攻堅和綜合治理工作方案》和《武定縣重點地區深化治理行動二十五條措施責任分解清單》等“1+N”系列文件,抓實抓細各項工作,積極籌措資金,強化重點地區短板弱項資金投入。全年共投入重點地區整合財政涉農資金5694.6萬元,占全縣涉農資金投入的10.4%,全力支持國務院扶貧辦掛牌督戰村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戰役,2020年高橋鎮小河村委會順利脫貧出列。
三是強化資金監管,扶貧賬本公開透明。嚴格執行財政扶貧資金使用管理公開、公示制度,加強對扶貧資金預算安排、下達、撥付、政府采購、招標投標、項目實施、審計監督等各環節的監督管理。資金管理辦法及分配文件均在武定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上進行公開、公示。2020年公開資金文件和管理辦法等信息30余條,公示分配項目資金79408萬元。資金使用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實現了財政扶貧資金公開透明、陽光運作。
(三)聚焦民生福祉,進一步推動全縣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穩步發展
過去的一年,我們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特殊重要的位置,積極籌措資金支持就業、教育、社會保障、衛生健康、住房保障、文化體育等民生事業,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全年完成民生支出265037萬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6.5%。
一是強化教育投入,保障教育優先發展。全年完成教育支出45175萬元。其中落實免除學雜費后補助公用經費資金3535.3萬元。全面執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政策,落實1481名鄉村教師崗位生活補助902.5萬元。投入義務教育困難學生生活費補助1841.5萬元,惠及16413名建檔立卡、殘疾、農村低保、農村特困救助、家庭經濟困難的中小學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補助資金2132.8萬元,惠及26732名城鄉義務教育學生。爭取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程項目資金2157.7萬元,校舍建設工程項目順利推進,貧困地區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得到有效改善,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強化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投入,促進文化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年完成文化旅游體育與傳媒支出5428萬元,其中爭取上級支持農村基層文化建設資金1592.3萬元,按照“八個一”標準建成122個行政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進融媒體中心建設和地方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爭取體彩公益金153萬元,用于建設10個五人制足球場及體育館免費開放和鄉村少年宮補助。推進了我縣農村基層文化事業、全民健身事業和農村體育事業健康發展。
三是強化社會保障投入,提升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全年完成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46559萬元,城鄉低保、“五保”供養、基本養老金等各項社會保障待遇及時足額兌現。落實城鄉低保資金14079萬元,保障了1.1萬人城市困難居民和1.6萬人農村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落實孤兒社會救助資金181.7萬元,保障了129名孤兒的基本生活;落實殘疾人康復、就業及幫扶資金80.3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4260萬元,帶動新增就業2287人。兌付貼息資金714.2萬元,支持下崗職工、殘疾人、婦女、大學畢業生等特殊困難人群和社會弱勢群體實現創業就業;落實減稅降費政策全年減免各項稅費28000萬元,兌現企業獎補資金1100萬元,推動企業復工復產,促進穩崗就業,有效推進社會保障服務體系建設和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四是強化公共衛生體系投入,提高基本醫療服務水平。全年完成衛生健康支出36328萬元,基本公共衛生、城鄉醫療救助、城鄉居民基本醫療、計劃生育等支出得到較好保障。持續保障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1125萬元,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資金20523.4萬元,全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達26.7萬人,落實報銷資金17749.9萬元,其中:門診待遇享受2676.5萬元,享受896602人次,住院待遇享受15073.4萬元,享受53586人次,有效地解決了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落實城鄉醫療救助資金3366.9萬元,對124681名符合條件對象實施了醫療救助;落實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1808.6萬元,提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五是強化節能環保投入,支持“三大保衛戰”。貫徹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認真執行生態文明建設財稅支持政策,積極支持全省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工作。全年完成節能環保支出7430萬元。其中爭取中央財政林業生態保護資金2045.6萬元和林業改革發展資金2535.1萬元,爭取選聘貧困人口開展生態護林補助資金2310萬元,投入森林防火經費520.8萬元,極大地強化了森林生態保護工作。嚴格執行禁養禁食野生動物的政策規定,投入85.7萬元落實陸生野生動物退出人工繁育處置和補償;投入“廁所革命”1030萬元,加快推進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行動計劃;爭取成品油價格補貼470.7萬元,專項用于農村客運和出租車行業油價改革補貼及城市公交車成品油價格補助,爭取新能源公交車一次性購置補助資金266.8萬元,倡導綠色低碳出行,支持生態文明縣創建和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
六是加大“三農”投入,促進農村脫貧致富。堅持把支農惠農作為財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著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增加農民收入,強化農業基礎地位,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兌付森林生態恢復保護資金1346.6萬元、退耕還林補貼專項資金1101萬元、農業耕地地力保護補貼2940.7萬元、農機具購置補貼281萬元、陡坡地治理補助360萬元、草原生態補貼529.4萬元,不折不扣落實各項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增加全縣農民人均轉移性收入;爭取農業綜合開發專項資金3273.4萬元,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3.2萬畝和高效節水灌溉1.1萬畝。投入糧食風險基金167.3萬元,專項用于成品糧輪換、專儲糧利息補貼,確保糧食安全。推進農業保險發展,撥付財政補貼資金879.2萬元,全縣森林火災保險得以全面落實,有效降低了農民群眾的種植和養殖風險。
七是支持重點項目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爭取中醫醫院建設、第二水廠及配套管網改擴建、祿金工業園供排水和立體停車場等收益自求平衡試點專項債券項目32000萬元;爭取殯儀館建設、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部和醫療廢棄物處置、己衣大裂谷文化旅游提升及預算內項目前期經費等基本建設專項資金6154萬元;爭取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跨省域調劑指標1611畝35233萬元。爭取車輛購置稅項目資金700萬元,專項用于100公里縣鄉道安全生命防護工程建設;爭取“直過民族”自然村139.5公里硬化路建設項目補助1394萬元;爭取1419.9公里農村公路養護補助資金668萬元;爭取道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水上安全項目資金398萬元。通過項目資金爭取有力保障了我縣重點項目的推進,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四)聚焦風險防控,分類施策、牢牢守住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底線
堅決打好防范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攻堅戰,縣政府債務管理委員會充分發揮總指揮部作用,強化組織領導,做好統籌協調,全力構建全縣上下齊抓共管格局,共同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債務風險。一是嚴格限額管理,著力硬化預算約束。嚴格實施債務限額管理和預算管理,截至2020年末,政府系統內債務規模121918萬元,未超出縣人大常委會批準的債務限額。二是健全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做到風險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各責任部門定期排查風險隱患,建立部門政府性債務風險事件報告制度,發現問題及時報告,確保償債責任落實到位。三是全力以赴化解債務風險。全縣各債務主管部門、責任部門和監管部門,堅持底線思維、強化風險意識,落細落實防控措施,通過財政預算安排、盤活部門存量、爭取再融資債券及各債務部門自籌等方式,全年共籌措資金化解債務144188萬元,其中:本金50155萬元,利息35549萬元,化解應提未提取貸款額度58484萬元。圓滿完成2020年債務風險防控任務,牢牢守住了不發生地方性系統性債務風險的底線。
(五)聚焦標準化精細化,財政預算管理各項改革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是全面推進財政標準化管理平臺的運用。按照省州關于建立“標準規范、橫聯縱通、賬表一體、業務協同、信息共享”的地方財政標準化管理平臺的要求,逐步實現預算編制、指標分配下達、預算執行及決算編報的全流程閉環管理。二是部門預算不斷細化。繼續嚴控車輛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等一般性支出經費,對部門項目支出編制進行了細化,推進支出經濟分類科目改革。三是深入推進零基預算管理改革。堅決打破傳統的基數+增長的固化思維模式,發揮財政部門總量控制和預算部門項目統籌職能,大力調整優化部門支出結構,做到財政資金“能進能出”。聚焦中央、省、州、縣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重大改革,一切從大局和發展出發,科學配置財政資源,切實保障好剛性和重點支出。
通過深入推進各項財政管理改革,狠抓精細化管理,全縣財政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在財政部開展的縣級財政管理績效綜合評價中,武定縣連續三年挺進全國1862個考核縣市中的前200名,2017年排121位,2018年排93位,2019年躍升至第21位,在全國西部50個縣市中排第15位,每年獲財政部財力獎補資金500萬元。
(六)聚焦“花錢”“問效”,推動全面預算績效管理走深走實。
加快推進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實施預算績效管理,推動全縣各部門牢固樹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績效管理理念。一是強化制度機制建設。出臺了《武定縣人民政府關于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的實施意見》《武定縣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工作推進方案》《武定縣部門(單位)預算整體支出績效管理辦法(試行)》和《武定縣部門預算績效運行監控管理暫行辦法》等制度辦法,不斷健全和完善預算績效管理機制。二是強化績效目標管理。2019年開始試編項目績效目標和部門預算整體支出績效目標,并報縣人民代表大會審議。2020年嚴格做到項目績效目標與項目支出指標同步下達,2020年全縣52個縣級部門和11個鄉鎮均開展了績效目標管理,部門績效目標管理覆蓋面達100%,推動部門逐步樹立預算績效管理理念。2021年預算編制中邀請第三方開展了項目預算績效目標評審,對項目預算績效目標評分低于設定標準的項目一律不納入年初預算。通過績效目標評審倒逼部門強化項目績效管理,進一步深入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工作。三是強化績效評價和結果運用。按照人大監督相關要求逐年擴大項目績效評價的范圍和規模,2020年選評的4個縣級項目評價結果均為優良,績效評價結果運用于2021年部門預算編制,切實硬化項目績效管理工作。
各位代表,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指導下,在全縣各級各部門的理解支持和卓絕努力下,我們兜牢了“三保”底線,守住了債務紅線,積極作為、精打細算,嚴格控制行政運行成本,取得了一定成效,用政府過緊日子換取百姓過好日子,努力實現財政收支在合理區間運行,2020年財政改革發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為“十三五”順利收官提供了堅實財力保障。五年來,建設高質量可持續財政取得積極成效,服務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財政綜合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十三五”時期,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累計284327萬元,持續高速增長后回歸合理區間;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累計59167萬元,年均增長48.7%;爭取上級轉移支付累計1084501萬元,年均增長14.2%;爭取政府債券資金累計141979萬元,年均增長14.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累計1387099萬元,年均增長9.5%;全縣綜合財力從2015年的95305萬元提高到2020年的133549萬元,為全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重點支出得到有效保障。五年來,扶貧資金投入755382.5萬元,全力保障教育扶貧、健康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村危房改造、農村飲水安全以及就業扶貧、生態扶貧等方面資金,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摘除“深度貧困縣”帽子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支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治理,促進生態武定建設不斷取得新成效。“五網”基礎設施建設步入“快車道”,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支出持續較快增長,民生支出累計1158218萬元,占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推動民生事業取得長足進步。爭取財力性轉移支付比重不斷提高,縣級“三保”責任得到有效落實。
——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不斷提高。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將預算績效目標管理嵌入預算編制,實現預算和績效管理一體化。財政資金納入績效運行監控管理范圍不斷擴大。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逐步成為縣級各部門、各鄉鎮的共識,大力壓減非急需非剛性支出,積極盤活存量資金和資產,統籌財政資源保障中央、省州和縣委、縣人民政府決策部署的落實和重點支出已成為常態。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率先成立政府性債務管理委員會,壓實防范化解主體責任并提出具體措施,全面加強對政府債務管理的組織領導。實行地方政府債務閉環管理,清理地方政府債務情況,建立地方政府債務實時動態監控和預警監測機制。堅決杜絕違規舉債融資,嚴格執行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嚴格控制債務規模,切實防范政府債務風險。
——現代財政制度體系框架基本形成。全面實施零基預算改革,建立財政資金“能進能出”決策機制,推進財政涉農資金實質性整合。預決算公開的全面性、及時性、完整性均達到100%。基本公共服務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改革以及醫療衛生、教育、科技、交通運輸等領域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不斷推進。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縣財政工作仍面臨“結構差、質量低、保障弱、平衡難”等一系列不容忽視的困難和問題還亟待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給予解決。
三、“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
“十四五”時期,武定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與全國、全省、全州同步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縣財政將鎖定“十四五”發展目標,為服務保障全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更加有效、更可持續的財力支撐。“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十一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州委九屆九次全會和州委經濟工作會議、縣委十四屆十一次全會和縣委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全面貫徹中央、省州和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牢固樹立“財”自覺服從服務于“政”的意識,旗幟鮮明講政治,凝心聚力促發展。科學統籌財政資源,增強財政統籌保障能力。強化財政收支預算管理,健全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管理制度。基本建成全方位、全過程、全覆蓋的預算績效管理體系,不斷提高財政資金資源的使用效益。強化債務管理,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加快建立適應縣域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代財政體制機制,服務和保障全縣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財政在縣域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更加充分發揮。
“十四五”時期財政改革發展重點工作是:
(一)堅持黨對財政工作的全面領導,確保財政改革發展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始終彰顯財政工作的政治屬性,旗幟鮮明講政治,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省州縣委的科學判斷、決策部署上來,把黨的科學創新理論轉化為推進財政改革發展的思想動力和實踐力量,切實履行財政部門的職能職責,創造性地主動開展工作,以扎實行動和務實作風確保中央和省州縣黨委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在財政工作中落地見效。
(二)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和高質量發展。立足新發展階段,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深度融入“大循環、雙循環”,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全面融入昆明半小時經濟圈,全力打造昆明、攀枝花城市休閑后花園和云南武定產業園,高質量建設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全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縣和長江經濟帶區域開放合作重點縣,全面建設云南鈦產業基地、金沙江流域特色農產品基地、楚雄中藥材產業基地和武定壯雞產業基地。
(三)增強科學統籌財政資源能力,集中財力保障各項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將政府各類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增強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保基金預算的有效銜接,提升財政支出綜合效能。全面盤活財政存量資金資產,健全存量資金和預算安排掛鉤機制。加大支出結構調整優化力度,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增強財政投入精準度。將黨政機關過緊日子思想作為長期方針落實落細,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財力保障各項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
(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突出財政支出的公共性、普惠性,完善民生政策清單制管理,加強基本民生保障,確保民生支出占比始終穩定在80%以上。提高就業水平,辦好人民滿意教育、推進健康武定建設,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促進養老托育服務健康發展,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五)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防范化解財政運行風險和政府債務風險。健全政府債務監管和風險防范體系,不斷提升財政風險防控能力和水平。加強對政府債務借、用、管、還的全過程監督管理,嚴堵違法違規舉債“后門”,確保債務率和債務風險等級處于合理水平。
(六)更加注重財政資金績效和管理效率,加快建立適應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現代財政制度。牢固樹立法治財政理念,全面落實預算法等財政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收支行為。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更加注重結果導向,硬化責任約束。深入實施零基預算,不斷提升支出安排的科學性、精準性。完善并落實政府綜合財務報告制度和國有資產管理報告制度,完善跨年度預算平衡機制,聚焦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加強政府債務和中長期支出責任管理。
四、2021年地方財政預算草案
2021年,是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之年。做好2021年財政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好中央、省、州、縣經濟會議精神,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省、州、縣各級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上來,把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明確的十項重點工作任務貫穿始終,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兜實“三保”底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平安武定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堅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精打細算,全面落實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的要求。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財政環境,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喜迎建黨100周年。
(一)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
2021年我縣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分別按增長3%、增長1%的目標進行安排。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安排46952萬元,比2020年完成數45585萬元增加1367萬元,增長3%。其中:稅收收入32924萬元,稅收占比70.1%;非稅收入14028萬元,占比29.9%。按征管部門分,縣稅務局收入任務39311萬元,其中稅收32924萬元,非稅收入6387萬元;縣財政局非稅收入任務7641萬元。
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安排309425萬元,比2020年完成數306361萬元增加3064萬元,增長1%。其中:基本支出109074萬元,占本級支出的35.3%;項目支出200351萬元,占本級支出的64.7%。從支出級次看:縣級支出安排282750萬元,占本級支出的91.4%;鄉鎮級支出安排26675萬元,占本級支出的8.6%。
2021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平衡情況: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952萬元,上級補助收入265620萬元,上年結轉4053萬元,債務轉貸收入6300萬元,收入總計322925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09425萬元,上解支出6500萬元,債務還本支出7000萬元,支出總計322925萬元,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安排53961萬元,比2020年完成數26075萬元增加27886萬元,增長1.1倍,其中:縣自然資源局土地出讓收入53701萬元,比上年完成數25827萬元增加27874萬元,增長1.1倍。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污水處理費收入260萬元,比2020年完成數248萬元增加12萬元,增長4.8%。
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安排56011萬元,比2020年完成數70865萬元減少14854萬元,下降21%。
2021年全縣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53961萬元,上級專項安排1540萬元,上年結余510萬元,收入總計56011萬元。政府性基金預算支出安排56011萬元,收支平衡。
(三)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支情況
2021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收入安排10萬元,與上年完成數持平。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10萬元,收支平衡。
(四)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支情況
2021年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收入安排39447萬元,比上年34170萬元增加5277萬元,增長15.4%;社會保險基金預算支出安排34951萬元,比上年31451萬元增加3500萬元,增長11.1%。當年收支結余4496萬元,上年結余37756萬元,年末滾存結余42252萬元。
五、2021年財政重點工作
2021年財政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深入推進財政管理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十四五”開局,財政工作將以“苦”字當頭,除了苦干,財政還要有過“苦”日子的態度和行動,各鄉(鎮)、各部門更要有過苦日子的思想和準備。不論是過“緊”日子或是過“苦”日子,財政都不是不發展,也不是慢發展,而是要科學地、有規劃地發展,我們將緊緊圍繞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各項決策部署,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指導下,緊扣中央財政工作會議十項重點工作要求,結合武定實際,積極發揮財政職能作用,推動構建武定縣新發展格局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一)增強稅基涵養,發揮可持續作用
一是全面落實減稅降費系列舉措,著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切實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有效發揮減稅降費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效應。二是全力支持縣域重點項目建設,緊緊圍繞縣委、縣人民政府“1234”發展戰略,全力支持阿慶爭水庫、大板橋水庫、石臘它水庫、志黑水庫、長己公路、白環公路及河道治理、節水灌溉等重點項目建設,實現財源可持續增長。三是繼續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創新工作方式,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資金到位率,嚴格執行財政扶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確保經濟穩步增長。四是深入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
(二)兜牢三保底線,發揮穩定器作用
按照財政部關于堅持“三保”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地位,堅決防范基層“三保”風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加強基本民生保障的相關要求,切實強化縣級“三保”支出主體責任,合理安排年度預算,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強化預算管理,統籌縣級財力,強化“三保”保障工作。一是嚴守“三保”底線。嚴格按照“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保債務還本付息和保重點”的基本順序和原則安排各項支出。二是壓實“三保”責任。引導各鄉(鎮)、各部門牢固樹立“過苦日子”的思想,厲行節約,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通過加大非稅收入統籌力度、積極盤活存量資金、努力爭取財力補助、嚴格控制供養人員等系列措施強化“三保”保障,將更多的財力用于改善民生,確保民生支出占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以上,切實保障基本民生、工資津補貼及機構運轉各項政策落到實處。三是落實就業優先政策,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支持發展文化事業產業,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三)狠抓績效管理,發揮提質器作用
持續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圍繞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牢固樹立“花錢必問效、無效必問責”的理念,建立覆蓋所有財政資金的全方位的績效管理體系。一是全面實施部門預算績效管理,壓實部門預算績效管理的主體責任。制定和完善部門預算績效管理操作規范和實施細則,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一體化。二是把績效管理理念深度融入預算編制、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深入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向縱深發展。三是加強預算績效目標管理,將所有財政性資金納入績效評價管理,績效目標審核與預算編制同步進行,對無績效目標或績效目標不合理的項目一律不列預算。四是強化績效管理事后評價和結果運用,建立財政資金績效管理事后評價機制,將部門自評、重點項目績效再評價、政策制度評價結果和年度績效管理工作考核結果運用于預算調整及下一年度的預算編制,將評價結果作為調整支出結構、完善財政政策和科學安排預算的重要依據。
(四)科學謀劃發展,發揮孵化器作用
一是精準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推動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州關于進一步完善直達機制,擴大財政直達資金范圍的安排部署,提高直達資金管理水平。持續推進減稅降費,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高債券資金使用績效。二是加快建立現代財稅體制,推進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扎實推進國資國企改革。三是推動創新發展和產業升級,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堅持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重點領域,加大科技投入,促進科技自立自強。四是強化財稅政策支持和引導,貫徹落實擴大內需戰略,促進擴大居民消費,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五是強化政策引導,積極向上爭取。根據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兩新一重”建設重大發展戰略以及省州的戰略部署,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融入更大的發展格局提供廣闊舞臺。財政部門要緊緊圍繞國家和省州的戰略重點和項目資金投向,科學謀劃財政工作,積極引導部門強化向上爭取,推動武定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五)支持鄉村振興,發揮助推器作用
一是堅持資金投入同污染防治攻堅任務相匹配,加強污染防治,推進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大力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二是完善財政支農政策,支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減稅降費持續影響、疫情防控常態化、財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的新形勢下,堅決貫徹“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通過調整優化支出結構、整合專項資金、盤活存量資金,持續加大財政支農投入,支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是積極撬動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項目。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項目,促進鄉村振興產業項目的發展,提高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保障能力,實現拉動產業效益、群眾直接收益的雙贏效果,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目標,全力支持鄉村振興戰略工作。
(六)加快平臺轉型,筑牢債務風險底線
一是加大預算統籌力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財政存量資金定期清理盤活機制,合理安排資金償還債務本息;二是積極探索加快土地流轉、處置閑置資產、實施債務重組等市場化方式化解債務;三是加大土地掛牌出讓力度,拓寬到期債務償還資金來源;四是加快融資平臺公司改革改制,促進市場化轉型升級。加快推進武定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責任公司組建工作,推動公司正常運營,盡早真正實現市場化融資。五是用活債務緩釋政策,切實減輕政府償債壓力。采取適當展期、債務重組等方式維持資金周轉,緩釋償債高峰期形成的償債壓力,緩解地方政府短期償債風險。六是強化債券項目申報和資金監管,強化風險防控。按照實現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原則提高專項債券的申報質量,規范專項債券資金管理使用,從源頭上管控好債務風險。
(七)強化監督管理,發揮“探照燈”作用
貫徹落實《中共武定縣委關于構建大監督工作格局的實施意見(試行)》,建立健全財會監督機制,進一步強化財政管理和監督,加強預算執行管理,持續推進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和預算管理一體化建設工作,自覺接受依法監督、民主監督和審計監督,深入開展財政專項檢查,提升財政資金使用績效。
1.自覺接受依法監督、民主監督和審計監督。一是依法接受監督。對人大作出的各項決議、決定和意見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和積極整改,認真做好人大預算聯網監督平臺的數據采集及預警提示信息回復工作,實現縣人大對預算執行的實時監督,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審計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二是持續推進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報告制度。重點圍繞全縣資產家底、工作取得成效、存在困難問題及制度建設等方面向縣人大常委會進行報告,不斷推進我縣國有資產管理向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邁進。三是嚴格貫徹落實《云南省預算審查監督條例》,進一步落實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要求,根據縣人大有關決議和審查意見,增強預算法制理念,強化預算剛性約束,規范預算支出行為。
2.主動開展財政監督。一是強化財政監督職能。圍繞重大財稅政策落實和民生領域重點專項資金,擴大覆蓋范圍,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提升監督質量。二是強化預算執行管理,加大財政存量資金清理盤活力度,對長期趴窩的沉淀資金一律收回,調整用到保民生、補短板、增后勁的“刀刃”上,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三是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實現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管理,提高國有資產使用效益,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四是強化鄉鎮財政管理和監督。不斷延伸財政管理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加強對基層財政的指導和監督,提高鄉鎮在依法理財、預算改革、財會監督等方面的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將在縣委、縣人民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指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承擔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使命,認真履職盡責,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作出積極貢獻。
監督索引號53232900500010111
| 上一條:武定縣人民政府關于2020年度財政決算情況的報告 |
| 下一條:武定縣2019年地方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2020年地方財政預算草案的報告 |